笔记 From 《王立群读史记系列》
目录
Ankie的笔记:没有人一开始就想当皇帝,脑袋跟着屁股走;需要不停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核心价值,把握自己的机会。
韩信不但拿下了齐国,而且还把前来救援的龙且打得大败,这样韩信就平定了齐国七十多座城,韩信破齐的消息一传出来立刻让四个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第一个是韩信,求封
第一个被牵进来就是韩信。韩信被牵进来史书有五条记载,这五条记载大体上是两类,《史记》的《淮阴侯列传》是这样记载的,说韩信平了齐以后,就上疏给汉王刘邦,说齐地这个地方紧靠着楚国,齐国的臣民又狡诈多变,我要不做个假齐王我镇不住他们,请你封我为假齐王。求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
韩信如果是自封,那么他现在应当或者中立,或者助楚,帮助楚国,而他最终的结果是助汉,说明他是求封,不应当是自封。
第二个是刘邦,大怒,破口大骂
刘邦这时候正在广武和项羽对阵,被项羽打得嗷嗷叫,他没有办法,只能靠彭越在后面骚扰一下项羽,然后项羽回去,等项羽再一回来,又把他打得要么找人替他死,要么带着一个车夫俩人溜出城,很狼狈。所以刘邦这时候最想的什么呢?你赶快过来解除我这个僵局。结果等来等去不是韩信的军队到了,是韩信的一封求封的信到了,求封假齐王,所以刘邦非常恼火。史书的记载,我们现在按《史记》的《淮阴侯列传》记载,汉王大怒,破口大骂,说我困在这个地方日夜等待着将军的到来,竟然想自立为王,所以刘邦当着韩信的使者的面,压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就破口大骂。但是刘邦的身边站着两个高人,一个陈平,一个张良,这俩人一听,这个时候骂韩信的使者很不聪明啊,所以他们两个人一个站左边,一个站右边,按史书的记载叫:“蹑足”。什么叫蹑足呢?就是在下面用脚踩一下刘邦的脚,然后趴在他耳上说了一句话,咱们在这儿是什么情况?咱们现在在这儿被动之极,叫人家打得到处躲,到处跑,我们现在能够阻止韩信称王吗?我们阻止不了,不如因善遇之,趁这个机会好好对待人,封他个王就行了,否则的话会生出变乱来。刘邦挨了两脚,又听他俩趴在耳朵上说这番话,刘邦明白了。但是现在正在骂着呢,你突然摆出笑脸来,这很不自然啊,还得继续骂,所以刘邦因弗骂曰,接着再骂,“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男子汉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应当理直气壮的当个真王,要什么狗屁假王?骂起来了。刘邦这个转弯转得很快,骂着骂着这弯方向盘一抹转过来了,原来是不想封,现在想马上封了,派张良去封他为不是假齐王了,封他为真齐王,而且有一句话:“征齐王军击楚。”我先封你为王,然后调你的军队来打项羽。
第三个是项羽,害怕,游说,韩信因项羽存在才能存在
韩信一平齐,史书的记载是:“楚已亡龙且,项王恐”,项羽害怕了,项羽恐怖什么?项羽恐怖的第一点,龙且被杀,使项羽感到非常震惊,龙且是项羽手下最能打的悍将之一,非常能打,结果一员大将龙且竟然死在了齐地,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恐惧,这第一点。第二点,威胁国都粮道,齐地就是今天的山东,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山东如果落入韩信的手里边,那么徐州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项羽非常明白,韩信拿下齐地,自己西楚国的国都即将落入韩信之手,而且自己的运粮通道将会彻底瘫痪。一个彭越就调动得项羽两次回去打通粮道,如果再加上一个韩信,那么这个运粮通道最终的结局将会是彻底瘫痪,这是他恐惧的第二点。第三点,汉强楚弱已经形成,汉强韩信占了齐,那就意味着汉强楚弱的局面形成了。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刘邦20万,韩信30万,项羽10万,本来项羽的军队就少,而这个20万跟30万他两家是一伙儿的,你等于10万人对抗人家50万人这就意味着韩信他的攻占齐国对项羽的威胁非常之大,震惊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项羽采取了空前绝后这种行动,派说客。说客是政治手段、是外交手段,项羽从来没有用过,第一次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项羽一生迷信的是武力,这一次他派了一个说客,这个人叫武涉,派他去游说韩信。
武涉见了韩信以后讲了四点,
第一,汉王贪得无厌
当初我们灭了秦,我们是:“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谁有多大的功劳给他多大的地。但是人家刘邦呢,先是占了三秦,然后再出关,要一个一个地灭诸侯,按武涉的原话是说:“非尽吞天下者不休。”他不把整个天下拿到手不停止,这就说明汉王贪得无厌,这是第一。
第二,汉王不足相信
刘邦好几次就差一点死在项羽的手里边,项羽放了他,放了他以后拐个弯还跟项王打,说明这个人不值得相信。武涉对韩信说了这么一句话:“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你别认为你跟刘邦很铁,将来刘邦一定会抓你,第二点。
第三,韩信因项王存在才能存在
这句话讲得非常深刻,你能活到今天是因为项王存在,项王不存在,你也就不能存在了。换句话说,你的价值全在于项羽活着,项羽活着你有价值,项羽一死你就没有价值了。这句话把刘、项、韩三个人的利害讲得极透,所以最后的结论是:“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项羽要是今天死了,第二天就会拿你来说事。
第四,智者当中立
作为一个聪明的人,在当前这个关口,你有30万军队,刘邦有20万军队,项羽有10万军队,那么作为一个聪明人应当是三分天下而王之,三分天下而王之。武涉的话说得很透,韩信听进去了吗?没有,韩信怎么说呢?他说我当年在项王手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归了汉,到了汉以后,“授我上将军印,率数万兵马,”汉王对我是什么态度呢?是:“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我才有了今天,“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我到死不会背叛汉王。武涉用这样的话劝韩信,韩信最终的表态不叛变。
第四个人是蒯通,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好车,锦衣玉食
蒯通是当时的一个著名的辩士,蒯通知道当时天下的实权掌握在韩信手里面,所以蒯通呢,他觉得武涉游说韩信失败了,他要想一个好办法游说韩信。他怎么游说呢?他这样讲,他说我这个人学过相面,我会替人相面。韩信就说,那你看我的面相怎么样呢?蒯通说,我看你面相不过封侯,不过是封个侯,但是我要看你的背,我要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你的面相顶多是封个侯,还有危险,要看你的背相贵不可言。他说了这么两可的话,韩信就很疑惑了,你这个话怎么讲的呢?蒯通说是这样,当今天下是刘、项两家在争,项羽彭城大战以后占的优势,带兵杀到荥阳,在这个地方兵困于京索之间,三年没有超出,没有过去荥阳这个战线。而刘邦呢,刘邦是背靠着天险,一天数战未有尺寸之功,就是刘、项两家打到今天,可以说兵疲力尽,谁也吃不了谁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贤者才能收拾这个残局。那么今天刘邦也好、项羽也好,他两个的生命都关乎到你,足下为汉则汉胜,于楚则楚胜,就是你帮汉,汉胜,你帮楚,楚胜,那么你最聪明的做法是什么呢?最聪明的做法是两立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就是你谁也不要帮,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凭着你的聪明,凭着你的军队,你以齐国为根据地,再加上你控制的赵国跟燕国的土地,还有你可以利用刘、项两家的后方去骚扰他们。然后你可以为民请命,要求刘项两家停止战争,不要再打了,停止战争,谁不听你打谁,到那个时候你再封一些诸侯,天下所有的人都会遵奉齐国。这是蒯通给韩信的建议。那么蒯通说了这番话韩信怎么答的?
韩信听了蒯通说了这么多,他说刘邦对我太好了,这个好处可以概括这么几句话。
第一,配车
第二,赠衣。
第三,赐肴,
给我配了好车啊,赠给我那么好的衣服,还赐给我那么好的食物,我听说坐别人的车,你要和这个人共患难。穿他人的衣服,你要和这个人分担忧患。吃别人的饭,你要为别人献身。所以吾岂可以向利背义,我怎么可以为了利背叛这个道义呢?韩信听了蒯通的一番话以后,说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这个看法就是说,他实际上是用个人的恩怨来处理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因为韩信跟刘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问题,但是他讲的时候全是从个人的利害来讲的,说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法背叛他,蒯通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韩信给了他这么几句话,蒯通应该怎么回答?那么第二轮蒯通又讲了什么?我们以后再来讲,但是结果可以告诉大家,就是蒯通的游说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这样一来,项羽的外交战可以说已经失败了。
Ankie的笔记:没有人一开始就想当皇帝,脑袋跟着屁股走;需要不停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核心价值,把握自己的机会。
刘邦一开始也不是想当皇帝,也是从求封慢慢转变为分封。脑袋跟着屁股走,随着地位的上升,开始想要当皇帝。换句话说:刘邦刚开始也是想找个好老板,比如项羽,但是项羽靠不住,于是就自己创业当老板。
韩信最开始也想找个好老板,在项羽那边不受重视,跳槽到刘邦这边,一开始也不受重视,跑了,萧何给追回来了,委以大任,做了大将军。随着地位和实力的上升,韩信不像刘邦一样。尽管身边也有谋士帮忙,但是韩信妇人之仁,因为老板给的车子,衣服,伙食,不愿意更进一步三分天下,最终一统天下。
韩信的价值就在于项羽。项羽死了,刘邦第一件事不是给韩信封王,而是夺兵权。之后注定了韩信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