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假肢肢体系统技术解析
1. 电机控制与位置监测
电机控制采用霍尔效应传感器持续监测信号以校正位置漂移。高分辨率位置控制基于电机转子处的霍尔效应传感器实现。在低速时,执行传统的六步换相;为提高换相效率,软件中加入电机模型来估算转子位置,从而在更高角速度下实现正弦换相。这种双峰方案对系统层面的高级控制方案很有效,无需传统正弦换相所需的额外硬件。
此外,通过对线性霍尔传感器和角度霍尔传感器进行数学变换,可确定外部连杆角度。同时,围绕应变片值(经板载斩波稳定仪表放大器放大)进行闭环控制,以动态调整手指的柔顺性。
2. 拇指设计
- 自由度与空间限制 :拇指需要四个独立驱动的自由度,包括外展/内收和三个平行的弯曲轴,以实现与其他四指的指尖捏合和侧方键捏合。拇指子组件的指节间距离不能超过28.5毫米,以便容纳三个平行的弯曲驱动装置,同时为指尖传感器留出空间。
- 驱动系统选择 :为降低风险,采用了两种手指/拇指驱动装置设计。由于直径限制,四指采用摆线关节,而拇指采用行星关节。尽管驱动系统不同,但都使用相同的定制电机,以保持所有手指关节的通用架构和电气接口。最终,行星拇指关节用于三个拇指弯曲关节、拇指外展/内收以及手掌中的两个手指外展/内收驱动,共六个位置。
- 控制器设计 :拇指的行星关节控制器(拇指SMC)在架构上与手指SMC相似。拇指SMC与机械结构直接(如电容器、安装特征)和间接(如连接器位置)交错,并让电机相引线绕过控制器。电机电气接口的设计使布线可行,优化机械组件时需要深入了解刚性柔性公差。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