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众包感知:从数据收集到应用的全面解析
1. 城市众包感知概述
在智慧城市中,人们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设备,像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车辆以及智能建筑等,都配备了越来越多的传感器。例如,大多数智能手机都有摄像头、GPS、加速度和光线传感器,很多现成车辆配备的传感器数量多达100个。这些无处不在的设备,不仅拥有大量车载传感器,还具备强大的计算和通信能力,从而产生了海量的众包感知数据。比如,2015年和2020年全球智能建筑收集的感知数据量分别接近7.8ZB和37.2ZB。2017年CNN新闻报道称,汽车的感知数据可能比汽车本身更有价值。
利用用户常见设备产生的大量感知数据,在智慧城市中进行大规模、细粒度的感知,这就是城市众包感知。它能推动许多城市应用的发展,惠及交通、无线通信服务(4G/5G)和环境保护等各类城市服务。
2. 众包感知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及挑战
由于大众的潜力和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众包感知越来越受欢迎,催生了众多众包感知系统和平台,如Crowdsensing Map、Amazon Mechanical Turk和Gigwalk。众包感知的成功依赖于平台(或平台所有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因此激励参与者与平台的互动至关重要。
在现有的激励机制中,拍卖模型被广泛研究,它能增强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力,实现更好的激励效果。用户根据自身偏好对发布的任务进行投标后,平台会依据一定标准为用户分配任务。然而,实际中用户对任务组合的投标偏好各不相同。例如,Lucy和Bob都对N个相同任务感兴趣,但Lucy时间有限,只偏好其中一个任务,而Bob时间充裕,想要这些任务的任意子集。
个性化投标(PB)能确保用户的投标符合其个人偏好,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