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因果模型:从理论到应用
在因果推断的领域中,我们不断探索着如何准确地理解和描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下面将深入探讨多元因果模型的相关内容,包括前门调整、因果模型的等价性与可证伪性、潜在结果框架以及广义结构因果模型等重要概念。
前门调整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无法直接应用后门准则来分析因果关系。例如,当存在未观测到的变量 $U$ 时,就没有有效的调整集。但前门调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假设有一个结构因果模型(SCM)$C$,其对应的图包含变量 $X$、$Z$、$Y$ 和未观测变量 $U$。如果 $p_C(x,z) > 0$,通过 do - 演算,我们可以得到:
[p_{C;do(X:=x)}(y) = \sum_{z} p_C(z|x) \sum_{\tilde{x}} p_C(y|\tilde{x},z) p_C(\tilde{x})]
这里,除了观测 $X$ 和 $Y$ 之外,观测 $Z$ 能够揭示因果信息,这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传递从 $X$ 到 $Y$ “信号” 的 “通道”(即 $Z$)来探索因果关系。
因果模型的等价性与可证伪性
因果模型在理论上是数学对象,为了将其与现实联系起来,我们把它们看作数据生成过程的模型。与仅对联合分布进行建模不同,因果模型可以同时对系统的观测状态和扰动下的状态进行建模,甚至可以作为反事实陈述的模型。
对于随机变量向量 $X = (X_1, \cdots, X_d)$,不同类型的模型有着不同的预测能力:
- 概率模型:预测观测分布 $P_X$。
- 干预模型:除了观测分布,还能预测某些变量 $X_j$ 被设置为独立变量
多元因果模型核心概念解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9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