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道德共同体的演变:从人类到无脊椎动物

道德共同体的演变:从人类到无脊椎动物

在动物的世界里,许多物种都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社交和情感能力。鱼类像鸟类一样,很多会形成伴侣关系,部分还会积极参与长期的养育行为。而无脊椎动物,通常不被认为会养育后代或交友,但像蚂蚁这样的真社会性昆虫,它们在育儿室里对幼崽的悉心照料,以及觅食者为营救遇险同伴所做出的“英勇”努力,着实令人惊叹。

然而,非人类动物是否能站在与其产生共情的个体的角度思考,目前尚不清楚。但有一点很明确,人类似乎是唯一能够认识到世界中价值存在的动物,这并不奇怪,因为只有人类拥有社会构建的关于价值、对错的语言概念。那么,人类的道德感是如何在进化中产生的,又有哪些因素阻碍了它的正确发挥呢?

不完美道德感的进化

价值判断能力是福利出现的关键因素。随着进化,动物的福利观念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渐转变为能够有限地认识和回应后代、亲属、配偶及特定同类的福祉。虽然许多动物群体都有支撑这些基本价值判断的规范心理,但基于评价性概念采取行动的能力可能是人类独有的。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人类在受到诸多限制的条件下,如何进化出识别和恰当回应自身目的内在价值的能力,以及一些适应性偏差如何扭曲道德地位的归属。

成为道德物种

进化心理学的主流观点认为,人类道德的核心要素是在更新世晚期的艰难时期,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目的是解决狩猎 - 采集群体内的协调问题。道德的核心特征包括道德情感(如同情、内疚、羞耻、愤慨和公平感),以及获取、传授和执行社会规范(尤其是公平规范)的能力。平等主义道德观减少了搭便车行为,抑制了自私行为,防止了优势个体垄断合作成果,而这些问题在等级森严的黑猩猩社会中从未得到有效解决。赋予群体成员(至少是男性成员)平等的基本道德地位具有适应性,因为这支持了合作觅食和防御,减少了内部冲突,使人类能够实现惊人的合作水平,从而在全球食物网生态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然而,强调道德心理的亲社会方面掩盖了人类进化的阴暗面。赋予(男性)群体内成员平等的道德地位具有适应性,但在文化群体的竞争中,将同样的考虑扩展到群体外往往是不适应的,这导致了广泛的排外态度和倾向。不过,人类在认识自身目的的道德力量方面,比这种进化图景所显示的要好得多。例如,近代人类历史上的人权和动物福利运动,都需要承认群体外成员的道德地位,这与传统的进化解释难以调和。

如果人类的道德心理并非源于僵化的部落本能,而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可塑性的特征,根据道德心理发展环境中是否检测到群体外威胁信号,既可以形成部落主义道德观,也可以形成包容主义道德观,那么这种矛盾就会消失。在群体外威胁信号减弱的环境中,部落主义倾向会减弱,更具包容性的道德观可能会生根发芽。但无论人类的道德心理是僵化还是具有可塑性,在威胁信号存在的情况下,一些适应性偏差可能会引发部落主义倾向,阻碍对自身目的的认识。

扭曲道德地位归属的适应性机制
  • 共情 :在非人类动物中,共情促进了分享、帮助、安慰和救援等亲社会行为。在人类中,涉及换位思考的更复杂的共情形式,不仅能促成利他行为,还能指导关于道德地位的判断。然而,共情也有阴暗面。人们往往会对看起来更熟悉、更有吸引力、过去有过互惠行为或属于自己群体的人给予更多共情,而对看起来陌生、缺乏吸引力、没有互惠潜力、属于统计意义而非具体个体,或者属于不受欢迎的种族、民族、国籍或性别少数群体的人,共情会减弱。实际上,共情甚至可能加剧群体内/外效应,导致道德排斥。因此,虽然共情能引发亲社会行为,但也容易扭曲对基本道德价值所在的判断。
  • 厌恶 :对于某些生物,共情缺失可能会引发厌恶。厌恶最初帮助早期人类避免接触病原体和传染源,后来似乎被用于调节社会道德互动。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对群体外的厌恶是“行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减少群体间疾病传播风险的病原体回避适应机制之一。但人类道德的进化图景表明,群体外威胁不仅是流行病学层面的,还包括身体、社会和经济层面。厌恶可能通过降低对群体外成员的道德地位归属来调节道德态度,这可能导致对这些个体的不当对待。历史记录显示,厌恶常常与对某些群体的贬低观念相关联,从而扭曲道德地位的归属,例如在跨种族婚姻、种族隔离、同性恋、妇女权利和跨性别保护等民权问题中。不过,厌恶并非只有负面影响,它也可以通过促使适当的社会排斥和作为协调制裁的信号系统,来帮助执行合理的道德规范。
  • 心理状态归因 :共情缺失、厌恶反应和社会构建的道德类别是如何相互作用,阻碍对内在价值的感知,缩小或阻碍道德圈子的扩大的呢?关键在于对心智的感知。人类的社交互动涉及思考或想象社交伙伴的心理生活。人们往往会避免与引发厌恶的生物进行社交互动,而更愿意与他们认为熟悉或有吸引力的人积极互动。研究表明,被视为潜在社交伙伴的生物会得到更多的心理分析,而引发厌恶的个体则会被低估其心理状态。如果心理状态归因是人类共情的必要组成部分,那么低估某类生物的心理状态会降低对它们的共情能力。厌恶不仅会阻碍共情,还可能导致赋予较低的道德地位或完全否认道德地位,从而为道德虐待行为提供动机或理由。例如,对非裔美国奴隶疼痛感知的低估,在对他们的非人化和次人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影响在现代医疗保健中仍然存在,黑人患者的系统性治疗不足似乎源于对他们疼痛状态和其他生物差异的低估。

下面用一个表格总结这些适应性机制的影响:
| 适应性机制 | 积极影响 | 消极影响 |
| — | — | — |
| 共情 | 促进亲社会行为,指导道德地位判断 | 导致道德排斥,扭曲道德价值判断 |
| 厌恶 | 帮助执行道德规范,调节社会互动 | 降低道德地位归属,引发不当对待 |
| 心理状态归因 | 促进社交互动 | 低估心理状态,阻碍共情和道德地位判断 |

mermaid格式流程图如下:

graph LR
    A[适应性机制] --> B[共情]
    A --> C[厌恶]
    A --> D[心理状态归因]
    B --> B1[亲社会行为]
    B --> B2[道德排斥]
    C --> C1[执行道德规范]
    C --> C2[不当对待]
    D --> D1[社交互动]
    D --> D2[阻碍共情和判断]
无脊椎动物伦理的案例

现在,让我们将上述内容结合起来,看看厌恶、共情缺失和心理状态低估如何扭曲进化而来的道德感。以无脊椎动物为例,尽管一些无脊椎动物群体拥有高度发达的福利平台,包括整体物体感知、情感和语义绑定、开放式联想学习、类似情绪的状态以及能够在复杂生态环境中导航的身体能力,但它们几乎完全被排除在道德考量之外。除了欧盟最近对头足类软体动物的例外规定,无脊椎动物在科学实验中几乎得不到任何伦理保护,美国的主要联邦机构也将它们完全排除在福利政策之外。

长期以来,无脊椎动物被刻板地认为是无脑、行为僵化的动物。然而,大量的神经科学和行为研究表明,节肢动物和头足类软体动物具有集中的信息处理和复杂的学习能力,它们在某些实验中的表现可与脊椎动物相媲美。许多原本被认为仅限于人类和“高等”动物(如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认知能力,如概念形成、观察学习、计数、算术、灵活解决问题、因果推理、社会传播和可能的传递性推理,也在无脊椎动物群体中得到了体现。对无脊椎动物情感世界的研究还表明,一些无脊椎动物可能会体验到疼痛感知和类似情绪的状态,并且有证据表明某些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可能具有现象意识。虽然现象意识难以作为伦理保护的标准,但“通达意识”(即表征或其他信息内容可用于指导生物体行为的特性)在聪明的无脊椎动物中得到了充分证明,一些人认为这足以赋予道德地位。

然而,无脊椎动物的福利在动物伦理和科学政策中经常被忽视。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无脊椎动物比其他群体更能触发进化而来的偏差,抑制共情和心理状态归因。在对无脊椎动物道德地位的判断中,共情缺失最为明显,尤其是像蜘蛛和昆虫这样的节肢动物,它们缺乏人类熟悉的特征、行为和生活方式,容易引发人类的强烈厌恶。许多节肢动物通常与寄生虫压力或其他身体危险相关联。如果共情不足和厌恶过度导致社会疏离和心理状态归因不足,那么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无脊椎动物通常被认为完全没有道德地位,以及为什么它们通常被排除在动物福利监管制度之外。

一些哲学家认为,即使承认无脊椎动物是自身目的,也可以将它们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例如,彼得·卡鲁瑟斯承认一些无脊椎动物可能拥有类似于脊椎动物的信念 - 欲望心理,但他认为无脊椎动物对我们没有直接的道德要求,不考虑它们的痛苦并非错误。对于这种观点,有几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他在捍卫一种极端的物种主义;另一种更好的解释是,他以无脊椎动物为例,对基于福利的伦理方法进行归谬论证。然而,这种论证的前提很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更宽容的解释是,卡鲁瑟斯主张的不是否定无脊椎动物的道德地位,而是允许道德偏袒。在医疗实验或食品生产等道德分诊场景中,是否有原则性的依据对某些自身目的(如人类或人)进行偏袒呢?有两种不同的“适当”偏袒理解:一种是基于不同的道德地位,但这种观点难以系统可靠地对生物进行分类;另一种是基于关联,但这可能使相对道德地位取决于道德上任意的关系。因此,在没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无脊椎动物被排除在道德考量之外,最好的解释是我们不完美的道德感受到了进化的限制。

综上所述,尽管大多数有感知能力的非人类动物可能不具有人的道德地位,但很明显,人类目前对哪些生物具有自身的道德价值的理解严重不足。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进化而来的偏差,并努力克服它们,以更全面、公正地构建道德共同体。

道德共同体的演变:从人类到无脊椎动物

对无脊椎动物道德地位争议的深入剖析

在探讨无脊椎动物是否应被纳入道德共同体的问题上,不同观点的碰撞十分激烈。除了彼得·卡鲁瑟斯的观点外,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也参与到了这场讨论中。他们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观点类型 主要观点 存在的问题
绝对排除论 认为无脊椎动物无论如何都不应被赋予道德地位,只因它们是无脊椎动物这一事实。 缺乏合理依据,忽视了无脊椎动物展现出的认知和情感能力。
基于福利反驳论 以无脊椎动物有道德地位很荒谬为由,反对基于福利的伦理方法。 前提往往受认知偏差影响,存在循环论证问题。
道德偏袒论 主张在某些情况下,可对部分自身目的进行偏袒,排除无脊椎动物。 难以找到原则性依据,可能导致道德上的任意性。

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出,每种观点都有其内在的缺陷。这些争议反映出我们在判断道德地位时,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干扰,尤其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偏差。

mermaid格式流程图展示不同观点的逻辑关系:

graph LR
    A[无脊椎动物道德地位争议] --> B[绝对排除论]
    A --> C[基于福利反驳论]
    A --> D[道德偏袒论]
    B --> B1[缺乏合理依据]
    C --> C1[受认知偏差影响]
    D --> D1[存在道德任意性]
克服进化限制,拓展道德共同体

为了更全面、公正地构建道德共同体,我们需要努力克服进化带来的限制。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途径:

提升认知,打破刻板印象

我们要加强对无脊椎动物的研究,深入了解它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通过科学研究,打破长期以来对无脊椎动物的刻板印象。例如,持续开展关于无脊椎动物学习能力、社交行为和情感体验的研究,让更多人认识到它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培养共情,减少厌恶偏差

教育在培养人们对无脊椎动物的共情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和社会应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共同之处。同时,我们要学会识别自己的厌恶情绪,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避免因不合理的厌恶而影响对无脊椎动物道德地位的判断。

反思道德理论,避免偏袒

在构建道德理论时,我们要反思那些可能导致道德偏袒的因素。避免仅仅基于物种、外貌或熟悉程度来判断道德地位。我们应该以生物的福利和内在价值为基础,建立更加公平、包容的道德体系。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步骤列表,展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途径:
1. 阅读科学研究报告,了解无脊椎动物的最新发现。
2. 参加自然观察活动,近距离观察无脊椎动物的行为。
3. 参与相关的教育宣传活动,传播无脊椎动物的知识。
4. 在思考道德问题时,主动反思自己的判断是否受到偏见的影响。

展望道德共同体的未来

随着我们对动物认知和情感的了解不断深入,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无脊椎动物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道德地位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政策和法规来保护无脊椎动物的福利,人们也会逐渐改变对它们的态度。

然而,这一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我们需要面对来自传统观念、经济利益和认知偏差等多方面的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研究、教育普及和道德反思,就有可能逐步克服这些挑战,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公正的道德共同体,让更多的生物在其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总之,道德共同体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自身道德感的不完美,积极努力地拓展道德的边界,让道德的光辉普照到每一个有感知能力的生物身上。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