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道德共同体如何演变

道德共同体如何演变

在地球约40亿年的生命历史中,最初的35亿年里,没有任何事物对其他事物有意义。地球生机勃勃,但生物圈却缺乏意义和道德价值。直到福利(即拥有对自身有意义的生活的属性)的进化,才诞生了一个具有道德意义的世界。本文将探讨心理规范性的进化起源及其与道德价值的联系。

1. 规范性的自然历史
1.1 对人类道德的错误衡量

什么是规范性思维的定义特征呢?一种回答方式是构建一个符合人类对规范性思想和行为的普遍直觉的规范性解释。尽管有许多富有成效的方式来思考规范性思维,但大多数道德科学理论家都追随传统道德哲学家的脚步,将智人作为典型的道德样本。他们认为,道德思维是由极其复杂的认知 - 情感能力构成的,这些能力支撑着道德判断。这些能力包括支撑道德情感、规范习得、元认知、理性、语言、先天道德语法(Mikhail 2007)、源自一组独特道德模块的“道德基础”(Graham 等人 2013)以及其他支撑人类对世界采取独特规范立场的高阶能力。

由于除了智人之外,没有其他分类单元能够进行恰当意义上的道德判断(Joyce 2007),也无法遵循关于应该做什么或有强烈理由做什么的观念,因此人类被视为地球上唯一存在过的道德动物。即使是试图探寻非人类动物道德进化根源的研究,也将人类的道德认知作为概念起点,即衡量动物思想和行为“规范性”的黄金标准。认知行为学和比较心理学的研究因此在其他社交动物中寻找同情、安慰、利他主义、友谊、悲伤、公平感以及其他被认为是人类道德独特特征的证据(Andrews 2020)。尽管这些研究模糊了人类与动物的界限,但同时也强化了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规范性观念。

强调人类所展现的独特规范性形式当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道德是解释推动人类走向生态优势地位的惊人合作水平的关键(Tomasello 2009;Kumar 和 Campbell 即将发表)。然而,我们认为,发展和探讨一种更具生物学包容性的规范性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人类的评价能力和其他动物的原道德能力正是从这个概念中构建出来的。

在这方面,“最小认知”范式是一个有用的模型,它为长期主导心智科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框架提供了一剂解药。传统上,认知与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元认知以及其他由内部表征支撑的“高阶”能力相关联。这导致了一方面是类似人类认知的动物,另一方面是其他生物世界之间的鲜明划分。最小认知研究通过将认知定义为感知、记忆和行动的组合,弥合了这一差距,这种组合不仅可以在无脊椎动物中找到,还可以在植物、单细胞真核生物甚至细菌中找到(Lyon 2006;van Duijn 等人 2006)。

在本文中,我们不会倡导一个同样宽泛的规范性理论,因为我们认为价值和评价都与心理学有必要的联系。然而,我们的观点比一些传统解释更具包容性,例如那些与伊曼努尔·康德哲学密切相关的解释,它们认为理性所固有的“顶级”规范性是使一个存在成为“目的本身”的唯一属性。这种与传统的偏离本身并不是一个有争议的举动。大多数功利主义者,甚至许多当代康德主义者都会同意,一个存在不必具备理性、语言或自我意识等高阶认知能力,也不必属于通常表现出这些特征的物种,就可以拥有道德地位或成为道德共同体的一部分(Korsgaard 2018;Cholbi 2014)。我们的目标是证明规范性是一种进化上古老的、心理上基础的和前语言的现象,它构成了目的本身。

我们所理解的“目的本身”是指拥有福利,即一种对体验主体来说可能过得好或不好的生活。成为“目的本身”的最小条件是什么,以及这些福利结构是如何在地球生命的历史中产生不同形式的价值和评价的呢?这些都是宏大的哲学问题,值得用一本书的篇幅来探讨,接下来的内容只是一个简要概述。

1.2 目的本身的进化

动物生命的自然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规范性的进化历史。在大约5.4亿年前的寒武纪之前,福利并没有以任何明显的形式存在(Powell 2020)。基本的福利结构似乎在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事件期间和之后,在少数动物谱系中以地质上快速连续的方式独立出现。“寒武纪大爆发”是动物进化的大爆炸,在这次事件中,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数动物身体结构得以形成。

在每一个这样的案例中,福利的进化都与一系列特征相关联,这些特征包括复杂的图像形成及其神经认知处理附属物,以及越来越灵活的身体,使视觉谱系能够利用这些新信息。

以这种方式将视觉感知与行动联系起来,需要能够生成物体和环境复杂表征的信息处理和整合中心,即大脑,这些表征可用于导航、觅食和学习任务。即使是最复杂的嗅觉和听觉形式,也无法支持视觉所实现的那种三维、物体结构化的场景感知。但是,利用光线并不是生物体“看到”周围世界的唯一方式。自然选择通过利用另外两种波形能量——声音(蝙蝠和鲸鱼的回声定位)和电磁场(几种淡水鱼的电定位),产生了在表征上与视觉类似的图像形成器官。然而,在地球上,这些替代的图像形成方式利用了很久以前与视觉相关进化而来的现有空间认知中心。我们将反复产生目的本身的图像形成器官/大脑/心智/活跃身体特征集群称为福利平台。福利平台的进化迭代表明,它是一种自然种类,参与了迄今为止尚未阐明的支配有感知生命进化的规律。

基本的福利平台自动物进化的早期阶段就得以保留,尽管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它在道德上有了重要的发展。随着福利平台的出现,出现了革命性的能动能力。聪明的动物越来越少地依赖僵化的本能,而更多地依赖灵活的学习策略,使它们能够利用世界中的动态因果关系。生物体能够处理、打包和采取行动的信息数量和种类的急剧增加,使得更复杂的目标导向行为成为可能,在一些动物谱系中,不仅产生了繁荣的能力,还产生了更有效地创造自身繁荣条件的能力。

在寒武纪大爆发之前,动物生态系统是一个集中在微生物垫周围的二维世界,由行动迟缓、无脑的滤食性群落主导,即埃迪卡拉生物群。随着福利平台的出现,动物生态开始向三维发展。由于规范性思维的进化,原始“埃迪卡拉花园”的慵懒消失了,积极捕食和反捕食的时代开始了(McMenamin 1998)。第一个福利平台出现在节肢动物中(这是一个多样化的动物群体,包括昆虫、甲壳类动物、蛛形纲动物和已灭绝的三叶虫),它们是寒武纪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脊椎动物很快跟上,可能是为了与节肢动物捕食者竞争或作为一种防御措施。软体动物紧随其后,福利平台出现在菊石和箭石的头足类动物中,后者是现代头足类动物(章鱼/鱿鱼/乌贼)的前身。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脊椎动物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可能拥有原始的神经系统,但很可能没有眼睛和大脑。因此,福利平台在这些群体中是趋同进化的(有关讨论,请参阅 Powell 2020,第9 - 10章)。然而,即使有人接受进化在福利平台的重要物理方面(如眼睛和大脑)趋同的观点,仍有人可能会抵制聪明的无脊椎动物具有现象意识、认知或其他成为目的本身的合理心理前提的观点。我们将在第2部分回到无脊椎动物心智及其对道德地位的影响的问题。

为什么认为规范性是随着福利平台而产生,而不是随着生命本身产生的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生物都受到对它们作为生物体而言可能是好是坏的环境影响,因为这些环境会促进或损害它们的自我维持、进化适应性或生物功能。但从细菌、原生生物和植物的角度来看,事件对它们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随着福利平台的出现,生物体才开始将事态体验为好或坏、愉快或痛苦、值得接近或避免。因此,福利平台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将情感效价附加到表征上。没有这个效价成分,复杂的行动(如视觉觅食)可能无法实现,并且根据某些行动理论,在逻辑上也是不可能的。此外,为了在刺激之间建立心理关联(这是行为灵活性的关键组成部分),生物体必须能够为物体和行动序列赋予正负极性。

这些情感评价不必上升到全面的情绪反应水平(Damasio 1994,第155页)。生物体也不必意识到这些情感评价本身,这些评价也不必严格地包含命题态度。相反,随着福利平台出现了一种更最小化的规范性意义,类似于哲学家克里斯汀·安德鲁斯(Kristin Andrews 2020)所说的“应该思想”。它涉及在周围世界的动态波动中感受到善或正确的吸引力,以及恶或错误的排斥力。道德地位随着评价而产生,而评价随着对效价的具身体验而产生。缺乏这些能力的实体只能具有外在价值(如审美、工具价值),并且在重要意义上,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

哲学对意义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语言表达的指称、心理表征的内容、动物信号的本质,或者人类理解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独特需求上。然而,意义还有另一个方面可以说是源于福利平台。一种能够以前语言的方式进行评价的生活,即能够将某些事态分类为对自己有益或有害并相应行动的生活,是一种世界的某些方面对其具有关键和重要意义的生活。意义和价值都与行动理论密切相关。在传统观点中,也受到康德的影响,行动能力需要理性、对自己欲望的批判性反思、自我意识或其他少数动物或没有动物具备的类似高阶能力。相比之下,我们认为最小的行动能力在于能够对有意义的感知体验采取行动并做出灵活反应(参见 Purves 和 Delon 2018)。

为了使一个生物体以这种方式具有意义,它必须能够为感知构建的环境状态赋予效价,这些状态被体验为或预期为愉快或厌恶的。正是这种意义构建能力产生了内在道德价值的中心。正如科斯嘉德(Korsgaard 2004,第108页)恰当地指出的:

“[成为目的本身]是事实世界中唯一可能的价值来源……世界上存在价值的原因是,世界上存在对自身重要的存在:他们体验并追求自己的善。如果没有这样的存在,就不会有价值这种东西。如果没有这样的存在,就没有任何事情是重要的。”

1.3 在社会世界中繁荣

道德通常与对他人的关怀相关联,如同情和利他主义。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规范性的出现首先是一场自我关怀的革命——寻找食物和配偶、躲避捕食者、导航障碍物、建立巢穴、洞穴、庇护所或领地,或与同类保持亲近的价值。我们所说的自我关怀并不是指自我意识投射的价值:大多数有福利的动物并不认为有价值的行动是正确的——这些行动只是让动物感觉正确。某些事态令人安慰,而另一些则令人不安,这取决于福利平台的自然选择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早期的福利平台通过社会认知进化转变为延伸到自我之外参考点的规范性形式。

不应假设对他人的关怀价值比自我关怀价值“更丰富”,或者它赋予更高的道德地位。可能存在一些独居动物,它们与后代和同类的人际关系有限或没有,但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限制它们被对待方式的利益。章鱼可能就是这样一种生物。我们并不清楚这样的动物是否应该被赋予比其他表现出更高社会关怀水平但精神世界较不复杂的动物(如考拉或反刍牛科动物)更低的道德地位。

话虽如此,对他人的关怀的进化与可能赋予更大道德价值的心理复杂性的增加之间存在直接关系。例如,在脊椎动物中,相对脑容量的增加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相关(Dunbar 2009)。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灵长类动物的脑化模式反映了应对更复杂社会环境所需的认知升级。尽管邓巴的“社会大脑假说”侧重于社会的复杂性,但认知与社会性的联系可能更早源于后代照顾和配偶关系。共同育儿也与脑容量的增加有关,可能是因为它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求偶仪式以及增强的注意力、沟通和解释机制来仔细协调觅食和守卫。因此,即使对他人的关怀本身不会产生更高的道德地位,它也与其他可能产生更高道德地位的认知能力存在因果联系。

自鸟类和哺乳动物在3亿多年前从类似蜥蜴的祖先在石炭纪沼泽森林中分化以来,它们已经趋同地关注周围其他生物的繁荣,发展出调节其社会行为的强烈情感依恋。共情能力,即反映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在哺乳动物中广泛存在,并受到社会关系的调节(Langford 等人 2006)。在猿类(de Waal 2008)、乌鸦(Fraser 和 Bugnyar 2010)和大象(Payne 1998)中都记录到了认知复杂形式的共情,它们都被观察到在朋友受伤或在战斗中失败后给予安慰。老鼠会放弃奖励去帮助被困在管子里(Bartal 等人 2011)或浸在水中(Sato 等人 2015)的其他老鼠。据报道,鲸鱼会为群体成员、陌生人和其他生物进行暖心的利他行为。

下面用表格总结一下不同动物福利平台的出现情况:
|动物类别|福利平台出现情况|
| ---- | ---- |
|节肢动物|寒武纪海洋顶级捕食者,最早出现福利平台|
|脊椎动物|紧随节肢动物,可能出于竞争或防御|
|软体动物|福利平台出现在菊石和箭石的头足类动物中|

mermaid格式流程图展示动物福利平台进化过程:

graph LR
    A[寒武纪前] --> B[埃迪卡拉生物群]
    B --> C[寒武纪大爆发]
    C --> D[节肢动物福利平台出现]
    D --> E[脊椎动物福利平台出现]
    E --> F[软体动物福利平台出现]
2. 适应性认知过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2.1 认知偏差导致的道德判断局限

人类进行道德判断和识别世界内在价值的相同适应性认知过程,也会扭曲关于道德地位和道德身份(统称“MSS”)的推理,导致对道德共同体的定义过于狭隘。这些认知偏差在动物伦理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在对待无脊椎动物的问题上。

传统上,人们往往以人类的道德认知为标准来衡量其他动物的道德地位。然而,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忽略了许多动物可能具有的道德相关特征。例如,无脊椎动物虽然在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上与人类有很大差异,但它们也可能拥有福利平台,从而具有一定的道德地位。但由于认知偏差,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些动物的道德权益。

认知偏差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判断动物的道德地位时,往往只关注那些与人类特征相似的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具有道德意义的特征。这种偏差导致我们对道德共同体的理解过于局限,未能充分认识到许多动物在道德上的重要性。

2.2 动物伦理学中对无脊椎动物的忽视

在当前的动物伦理学领域,对无脊椎动物的研究和关注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动物伦理学研究往往集中在与人类更接近的哺乳动物和鸟类上,而忽略了无脊椎动物的道德地位。

然而,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无脊椎动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更长,种类也更为丰富。许多无脊椎动物,如昆虫、甲壳类动物和头足类动物,都具有复杂的行为和感知能力,可能拥有福利平台,从而具有一定的道德地位。例如,头足类动物(如章鱼和鱿鱼)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复杂的行为模式,能够表现出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忽视无脊椎动物的道德地位不仅是对这些动物的不公正,也可能导致我们在制定动物保护政策和伦理准则时出现偏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动物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将无脊椎动物纳入其中,以更全面地理解道德共同体的范围。

以下是一个列表,总结了忽视无脊椎动物道德地位可能带来的问题:
1. 对动物多样性的道德忽视,未能充分尊重所有动物的权益。
2. 制定的动物保护政策可能无法涵盖无脊椎动物,导致这些动物的生存和福利受到威胁。
3. 限制了我们对道德共同体的理解,未能从更广泛的生物视角来思考道德问题。

mermaid格式流程图展示认知偏差对动物伦理学研究的影响:

graph LR
    A[人类中心主义认知偏差] --> B[关注与人类相似的动物]
    B --> C[忽视无脊椎动物]
    C --> D[动物伦理学研究局限]
    D --> E[动物保护政策偏差]
3. 总结与展望

从地球生命的进化历程来看,规范性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生物开始具有自我关怀和对世界的评价能力。福利平台的进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动物成为“目的本身”,拥有了道德地位。随着社会认知的进化,动物的规范性从自我关怀逐渐扩展到对他人的关怀,道德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前的道德判断和动物伦理学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认知偏差导致我们对道德共同体的理解过于狭隘。为了更全面地理解道德的本质和范围,我们需要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动物的道德地位,特别是无脊椎动物的道德地位。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深入研究无脊椎动物的认知和情感能力,以更准确地评估它们的道德地位。
2. 发展更具包容性的道德理论,将不同生物的道德权益纳入其中。
3.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动物道德地位的认识,促进更广泛的动物保护行动。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的道德共同体,尊重所有生物的权益和价值。

下面用表格总结未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研究方向|目标|
| ---- | ---- |
|研究无脊椎动物|准确评估其道德地位|
|发展道德理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道德体系|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动物道德地位的认识|

【无人机】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无人机路径规划研究[和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进行比较](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无人机路径规划展开研究,重点探讨了在复杂环境中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PSO)实现无人机三维路径规划的方法,并将其与遗传算法(GA)、标准粒子群算法等传统优化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内容涵盖路径规划的多目标优化、避障策略、航路点约束以及算法收敛性和寻优能力的评估,所有实验均通过Matlab代码实现,提供了完整的仿真验证流程。文章还提到了多种智能优化算法在无人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比较,突出了改进PSO在收敛速度和全局寻优方面的优势。;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Matlab编程基础和优化算法知识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从事无人机路径规划、智能优化算法研究的相关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无人机在复杂地形或动态环境下的三维路径规划仿真研究;②比较不同智能优化算法(如PSO、GA、蚁群算法、RRT等)在路径规划中的性能差异;③为多目标优化问题提供算法选型和改进思路。;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文中提供的Matlab代码进行实践操作,重点关注算法的参数设置、适应度函数设计及路径约束处理方式,同时可参考文中提到的多种算法对比思路,拓展到其他智能优化算法的研究与改进中。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