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公式(与上一轮一致,延续重力 - 力臂扭矩模型)
驱动重物所需电机力矩的核心公式(简化模型,忽略摩擦、传动损耗):\(\boxed{M = m \times g \times r}\)各参数定义:
- M:所需力矩(单位:Nm,牛・米);
- m:重物质量(单位:kg,千克);
- g:重力加速度(标准值 \(9.8 \, \text{m/s}^2\),简化估算可取 \(10 \, \text{m/s}^2\));
- r:力臂长度(电机作用力到重物的距离,即 “300mm” 对应的长度,单位:m,米)。
公式逻辑补充:
力矩本质是 “力 × 力臂”,此处的 “力” 是克服重物重力的力(\(F = m \times g\)),“力臂” 是重力作用线到电机输出轴的垂直距离(需统一为米单位),两者相乘即得驱动所需的基础力矩。
二、代入已知条件计算
步骤 1:统一单位(关键!避免单位混淆)
- 重物质量 \(m = 4 \, \text{kg}\)(无需转换);
- 力臂长度 \(r = 300 \, \text{mm} = 0.3 \, \text{m}\)(毫米转米,除以 1000);
- 重力加速度 \(g = 9.8 \, \text{m/s}^2\)(精准计算)或 \(10 \, \text{m/s}^2\)(快速估算)。
步骤 2:精准计算(取 \(g=9.8\))
\(M = 4 \, \text{kg} \times 9.8 \, \text{m/s}^2 \times 0.3 \, \text{m} = 11.76 \, \text{Nm}\)
步骤 3:简化估算(取 \(g=10\),适合快速判断)
\(M = 4 \times 10 \times 0.3 = 12 \, \text{Nm}\)
→ 简化模型下,基础所需力矩约 11.76~12 Nm。
三、实际工程选型修正(避免应用偏差)
1. 需补充考虑的因素
- 摩擦损耗:导轨、轴承、接触面的摩擦阻力(通常占基础力矩的 10%~20%);
- 加速力矩:若重物从静止启动或变速运行,需额外克服惯性力(占比视启动加速度而定,常规场景约 10%~30%);
- 传动机构:若存在减速器、皮带轮、齿轮组等,需考虑 传动比 i 和 传动效率 \(\eta\),修正公式为:\(M_{\text{电机实际需求}} = \frac{m \times g \times r}{i \times \eta}\)(例:传动比 \(i=5\)、效率 \(\eta=0.85\),则电机需求力矩 = 11.76/(5×0.85)≈2.75 Nm)。
2. 安全余量建议
工程选型需预留 20%~50% 的安全余量(覆盖摩擦、加速、加工误差等),最终选型力矩:\(M_{\text{选型}} = M_{\text{基础计算值}} \times (1.2 \sim 1.5)\)
3. 本例选型推荐
- 无传动机构(直接驱动):选型力矩 ≈ 12 × 1.3 = 15.6 Nm(建议不小于 15~18 Nm);
- 有传动机构(如 \(i=3\)、\(\eta=0.8\)):选型力矩 ≈ (11.76/(3×0.8)) × 1.3 ≈ 6.37 Nm(建议不小于 6~8 Nm)。
四、关键澄清(避免 “力矩” 表述歧义)
题目中 “300mm 力矩” 应为表述简化,实际指 “力臂长度 300mm”(即电机输出轴到重物受力点的垂直距离);若 “300mm” 是其他含义(如电机安装距离、传动件尺寸),需以 “重物受力点到电机轴的垂直距离” 重新计算力臂 r。
五、最终结论
- 简化模型(无传动、忽略损耗):所需力矩约 11.76~12 Nm;
- 实际工程选型(含安全余量、常规损耗):直接驱动建议 ≥ 15~18 Nm,带传动机构需根据传动比 / 效率调整,通常建议 ≥ 6~15 Nm(具体看传动参数)。
138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