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策逻辑到硬件架构的“可证安全”
“功能安全不是软件的艺术,而是软硬协同的系统哲学。”
一、为什么模型对策必须对应硬件实现
ISO 26262 明确提出:
功能安全的本质是风险可控, 而控制的能力必须建立在硬件与软件共同的诊断覆盖率上。
换句话说:
-
你在 Stateflow 中的所有防护逻辑、降级、锁存…… 如果底层硬件不能支撑信号独立采样、执行隔离、冗余通路,那就是“纸上安全”。
-
真正的安全系统,是“对策 → 信号 → 电路 → 驱动 → 物理响应”一体闭环。
二、硬件安全对策体系的四个层次
| 层级 | 对策目标 | 典型技术实现 | 软件对应 |
|---|---|---|---|
| L1 | 信号层安全 | 传感器冗余、ADC隔离、滤波防抖 | 信号验证、Plausibility Check |
| L2 | 控制层安全 | 双MCU、看门狗、逻辑互锁 | 状态机监控、失效切换 |
| L3 |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64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