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瞎琢磨,难免有偏颇。列位看官多包涵,咱江湖路远,求同存异!
很多人疑惑,ERP上云是馅饼还是陷阱?
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超过80%的企业尚未看到AI带来实质性的利润提升。
这不禁让人思考,AI的潜力究竟该如何释放?
一个关键点在于,AI若脱离企业的核心业务数据和业务流程,其作用往往仅限于处理常规性任务。
这一观点,与SAP首席执行官柯睿安近日在署名文章中的核心论点不谋而合。他强调,AI必须深度嵌入业务流程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柯睿安进一步指出,企业成功应用AI需依托三大支柱:现代云软件、现代数据管理,以及与之紧密集成的AI技术。
按照这一逻辑,企业ERP上云是优化数据管理、释放AI效能并最终提升利润的必经之路。
愿景固然诱人,但现实往往更为复杂。
作为SAP描绘的发展蓝图,这无疑是一个理想方向,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从何而来?答案或许就藏在以下三大矛盾之中。
矛盾一:上云是趋势,但绝非万能解药
不可否认,本地部署的传统ERP系统面临着后期运维成本高昂、升级改造复杂等挑战,简言之:费时、费力、费心。
相比之下,云端ERP应用具备开箱即用、持续更新、全流程集成的显著优势。然而,其“省心”的背后也可能意味着控制权受限、灵活性打折,甚至形成对特定厂商的深度绑定与信任依赖。
因此,上云与否的本质是“自主管理”与“委托管理”之间的权衡:本地部署是“累死自己”,上云则可能“憋屈自己”。
展望未来,国内一些对数据安全与自主可控要求极高的央国企,更可能选择“本地部署+自研ERP+AI”的稳健路径。
而对于数据安全要求相对较低、且希望避免在本地软硬件及运维上投入过多成本的中小微企业,SaaS版ERP或云端ERP方案无疑是更实际的选择。
矛盾二:数据需流动,但更要“主权在手”
柯睿安宣称“没有谁比我们更懂业务数据”,但企业最为敏感的恰恰是数据主权的归属。将数据集中到云端固然便于AI挖掘价值,却也使其成为潜在攻击者的高价值目标。当前,据相关统计显示,约27%的企业对AI生成内容的审查存在不足,其风险不言而喻。
因此,一些创新方案(如支持私有化部署并提供代码交付的ERP)正获得青睐。它们能快速响应产线定制需求,成本可能仅为传统方案的几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保障企业核心数据掌控权的前提下,通过开放接口安全对接主流AI模型,实现“数据不出厂,智能进车间”。
矛盾三:AI效能爆发,前提是业务流程再造
原SAP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曾一针见血地指出,SAP商业AI的三大支柱,即业务相关性、结果可靠性、标准合规性,其根基在于底层业务流程的彻底数字化。
例如,AI要精准预测设备故障、减少停机时间、降低成本,其前提是物联网数据能够全面、无缝地接入系统。若企业仅将AI视为现有流程上的“补丁”工具,而非驱动工作流重塑的核心引擎,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技术倡导者常将上云描绘成数字化转型的单行道,但企业面临的真实考题是如何在“可控性”与“智能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本地化部署如同购置二手房——维护费劲但自主性强;上云则如租赁豪宅——省心却需担忧“房东”(云服务商)的规则变化。
可以预见,未来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混合云架构与强调数据主权的部署模式将长期并存。业务复杂、追求敏捷的创新者可能拥抱全面云转型;而数据敏感、体量庞大的保守派则会在“本地+AI”的道路上深耕。
核心结论:无论选择哪条技术路径,拒绝进行深层次业务流程再造的企业,再炫酷的AI也难以力挽狂澜。毕竟,SAP再强大的AI应用,其效能发挥也需以拆除业务流程中的“承重墙”(即僵化、低效的核心环节)为前提。 上云与否是手段,流程变革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