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N】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位置优化(Matlab实现)

💥💥💞💞欢迎来到本博客❤️❤️💥💥

🏆博主优势:🌞🌞🌞博客内容尽量做到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为了方便读者。

⛳️座右铭: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本文目录如下:🎁🎁🎁

目录

💥1 概述

📚2 运行结果

🎉3 参考文献

🌈4 Matlab代码实现


💥1 概述

 一、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为一种由大量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分布式监测系统,在环境监测、军事侦察、智能农业、工业控制等众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节点位置的合理布局直接影响着整个网络的性能,包括覆盖范围、连通性、能量效率以及数据传输的准确性等。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位置优化成为提升网络效能、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满足多样化应用需求的核心研究内容。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位置优化的重要性

1. 覆盖优化:确保传感器节点能够对监测区域实现有效覆盖,避免出现监测盲区。例如在森林防火监测中,合理的节点位置能全方位捕捉森林中的温度、烟雾等异常信号,及时发现火情隐患;在精准农业场景下,准确覆盖农田各个角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信息,为精准灌溉和施肥提供依据。 2. 连通性保障:维持节点间稳定可靠的通信链路,保证数据能够顺畅传输至汇聚节点。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部署于道路各个路段的传感器节点,通过优化位置布局,可确保车辆流量、车速等数据实时传输回控制中心,避免因节点失联导致交通信息中断,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3. 能量均衡:优化节点位置有助于均衡网络内节点的能量消耗。由于传感器节点通常依靠电池供电,能量有限,若位置布局不合理,部分节点可能因过度承担数据转发等任务而过早耗尽能量,造成网络分割。合理布局能使各节点分担相对均衡的工作负载,延长网络整体寿命。

三、节点位置优化的目标与约束条件

1. 目标函数:最大化覆盖面积:尽可能扩大传感器节点对监测区域的感知覆盖范围,提高监测精度与全面性,如在野生动物栖息地监测中,力求捕捉到动物活动的每一处关键区域。 最小化能量消耗:以延长网络运行时间为导向,减少节点间不必要的通信开销、降低传输功率等,例如在偏远地区的环境监测项目中,受限于电池更换困难,节能需求尤为突出。  增强网络连通性:保证节点间具有足够的连通度,降低传输延迟与丢包率,像在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监测网络里,确保生产数据及时无误地上传,避免延误生产决策。  降低成本:综合考虑节点部署、维护及后续运营成本,在满足性能要求前提下,减少节点使用数量或选用低成本的传感器设备,如在大规模的智能家居传感器网络构建中,平衡用户体验与成本投入。 2. 约束条件: 地理环境限制:监测区域的地形地貌、障碍物分布等因素制约节点放置位置。在山区的地质灾害监测中,要避开悬崖峭壁、山谷等危险且信号易受阻区域;在城市高楼林立的环境下,需考虑建筑物对信号的遮挡,合理选择楼间、楼顶等位置。 节点能量约束:每个传感器节点初始能量既定,其传输距离、计算能力等与能量消耗相关,布局时需依据能量预算规划任务与通信范围,防止节点过早“死亡”。 通信半径限制:节点的无线通信能力有限,通常有固定的通信半径,优化时需确保相邻节点在彼此通信范围内,构建有效的通信链路,像在水下传感器网络,受水体对信号衰减影响,通信半径受限更为明显。

四、常见的节点位置优化方法

1. 基于确定性算法的优化:网格划分法:将监测区域均匀划分为网格,依据一定规则在网格交点或中心部署节点,如在规整的农田灌溉监测中,按固定间距划分网格放置土壤湿度传感器,简单易行,能初步保证覆盖均匀性。 - 基于几何图形的方法:利用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状特性规划节点布局。以等边三角形布局为例,在大面积平坦区域的环境监测,可实现较高的覆盖效率与节点间连通性,节点间距离相对均衡,便于能量管理。 2.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优化:遗传算法:模拟生物进化过程,对初始随机生成的节点位置群体进行选择、交叉、变异操作,经多代进化筛选出满足优化目标的最佳节点布局。在复杂地形的军事监测场景,能克服地理障碍带来的不确定性,搜索到适应性强的位置组合。粒子群优化算法:将节点位置视为粒子在空间中的坐标,粒子依据自身历史最优位置和群体最优位置动态调整飞行方向与速度,最终收敛至最优解附近。在智能仓储物流的温湿度监测网络优化中,可快速适应仓库布局、货物堆放变化,高效找到节能且覆盖良好的节点位置。 模拟退火算法:源于金属退火原理,以一定概率接受劣解,避免陷入局部最优,在搜索过程中逐渐降低温度,使节点位置优化过程从大范围探索过渡到精细调整。在古建筑保护的微环境监测中,面对复杂的建筑结构与空间布局,能有效平衡全局搜索与局部寻优,保障监测效果。

五、节点位置优化的研究现状与挑战

1. 研究现状:目前,节点位置优化在理论算法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多种优化算法不断改进与融合,提升优化效果;在应用实践上,不同领域根据自身特点定制化地采用优化方案,如医疗保健领域围绕人体生理信号监测需求,优化可穿戴传感器节点位置,提高健康数据采集准确性。 2. 挑战 动态环境适应难:实际应用场景常处于动态变化中,如监测区域出现临时障碍物、节点故障或新增监测需求等,现有优化方法难以及时、自动调整节点位置,维持网络性能稳定。多目标优化权衡复杂:同时满足覆盖、连通、节能等多个目标时,各目标间相互制约,如何精准确定目标权重,找到综合最优解仍是难题,例如在应急救援现场的传感器网络部署,既要快速全面覆盖救援区域,又要兼顾设备电量有限的现实,权衡难度大。大规模网络优化效率低:随着传感器网络规模增大,节点数量数以千计甚至更多,传统优化算法计算复杂度急剧上升,运算时间长,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像智慧城市大规模基础设施监测网络的构建,迫切需要高效的优化策略。

六、结论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位置优化是提升网络性能、拓展应用广度与深度的关键环节。通过明确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运用多样化的优化方法,有望克服现有挑战,实现节点布局的合理化、科学化。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深度嵌入、新型传感器材料与通信技术的涌现,节点位置优化将朝着自适应、智能化、高效能方向发展,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更多领域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运行结果

主函数部分代码:

close all
clear
clc
addpath(genpath(cd))
warning('off')
%%
N=10;                       % number of nodes
area=[10,10];              % nodes deployment area in meter
Trange=2;                   % transmission range of sensor node in meter
nodes.pos=area(1).*rand(N,2);% nodes geographical locations
lambda=0.125;                % signal wavelength in meter
nodes.major = Trange;        % major axis for ellpitical range in meter
nodes.minor = lambda*Trange;  % minro axis for ellipitical range in meter
% redundantNo=9;               % number of healing nodes   
redundantNo=round(10*N/100);
%% plot the nodes deployment
cnt=1;
for ii=1:N      
    for jj=1:N
        if ii~=jj
            nodes.distance(ii,jj)=pdist([nodes.pos(ii,:);nodes.pos(jj,:)]);
            if nodes.distance(ii,jj)<Trange || nodes.distance(ii,jj)==Trange
                nodes.inrange(ii,jj)=1;
            else
                nodes.inrange(ii,jj)=0;
            end
        end
    end
end

figure
F5=plot(nodes.pos(:,1),nodes.pos(:,2),'.','color','r');
hold on
for ii=1:N                   % plot the circular transmission range
    [nodes.circle.x(ii,:),nodes.circle.y(ii,:)]=circle(nodes.pos(ii,1),nodes.pos(ii,2),Trange);
    F6=fill(nodes.circle.x(ii,:),nodes.circle.y(ii,:),[0.25,0.25,0.25]);
    alpha 0.3
    hold on
end
axis on
xlabel('x(m)')
ylabel('y(m)')
title('Initial Placement of Nodes with circular transmission range')
%% plot delauny triangle
TRI = delaunay(nodes.pos(:,1),nodes.pos(:,2));
figure(2)
F5 = plot(nodes.pos(:,1),nodes.pos(:,2),'.','color','r');
hold on
for ii=1:N                   % plot the circular transmission range
    [nodes.circle.x(ii,:),nodes.circle.y(ii,:)]=circle(nodes.pos(ii,1),nodes.pos(ii,2),Trange);
    F6=fill(nodes.circle.x(ii,:),nodes.circle.y(ii,:),[0.25,0.25,0.25]);
    alpha 0.3
    hold on
end
axis on
xlabel('x(m)')
ylabel('y(m)')
title('Coverage hole in initila position of Nodes')
hold on
triplot(TRI,nodes.pos(:,1),nodes.pos(:,2))
%% Hole detection
[holeDetected.circle,Circmcenter.circle,circumradius.circle]=holeDetection(TRI,nodes,F5,F6,Trange,area,2,1);
display(['--> No of detected Holes for Circular = ',num2str(numel(find(holeDetected.circle)))])
%% PSO optimize position of rest wsn nodes to cover the hole
nvars = 2*(N);
fun=@(x)objf(x,Trange,area);
lb=zeros(nvars,1);
ub=area(1).*ones(nvars,1);
options = optimoptions(@particleswarm,'Display','iter','MaxIterations',100,'PlotFcn','pswplotbestf');
[x,fval] = particleswarm(fun,nvars,lb,ub,options);
finalPos = reshape(x,[numel(x)/2,2]);
% plot the final tuned Node' pos
figure
plot(finalPos(:,1),finalPos(:,2),'o','color','r');
hold on
for ii=1:N                 % plot the circular transmission range
    [finalcircle.x(ii,:),finalcircle.y(ii,:)]=circle(finalPos(ii,1),finalPos(ii,2),Trange);
    fill(finalcircle.x(ii,:),finalcircle.y(ii,:),[0.25,0.25,0.25]);
    alpha 0.3
    hold on
end

🎉3 参考文献

文章中一些内容引自网络,会注明出处或引用为参考文献,难免有未尽之处,如有不妥,请随时联系删除。

[1]蒋占军,周涛,杨永红.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优化源节点位置隐私强度策略[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20,57(24):190-197.

[]缪瑞新.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与路由优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20.DOI:10.26977/d.cnki.gccgc.2020.000580.

🌈4 Matlab代码实现

图片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