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 Figma Make?
Figma Make 是 Figma 于 2025 年在 Config 大会上推出的 AI 驱动的 “Prompt‑to‑App” 工具,可将自然语言描述或现有 Figma 设计稿转换为可交互原型、网页或 Web App,而且支持通过聊天式界面进行迭代修改 (Figma, Figma学习中心)。
它基于 Anthropic 的 Claude 3.7 模型,能结合设计稿元数据生成代码,并允许逐元素编辑样式与交互逻辑 。
二、主要功能与用法亮点
-
对话式 AI 聊天界面:你可以直接“对话”让 AI 根据提示生成 UI,附加已有 Figma 设计稿以控制视觉风格 (Figma学习中心, Figma)。
-
导入设计稿生成代码:支持将 Figma 框架粘贴进聊天窗口,AI 基于这些设计自动生成对应的 React/Vue/Flutter 或标准前端代码 (Figma学习中心)。
-
元素级迭代控制:点击画布中的元素,即可针对该元素提出修改如字体、颜色、交互动效等提示进行调整 (rogerwong.me)。
-
互动原型与代码预览:AI 生成预览界面可测试 hover、弹窗等交互效果,同时可查看后端可用代码 (nocode.mba, rogerwong.me)。
-
发布功能(仅全座席订阅用户):部分订阅用户能够将原型发布成 URL 访问的 Web App (The Verge)。
-
AI 积分系统:开放给所有用户试用,但完整功能与无限使用权仅限 Full‑Seat 用户;其他用户有 AI 积分限制 (The Verge)。
三、优点分析
-
高效原型生成:极大节省了传统提案与原型制作时间,尤其适合快速验证想法。
-
设计稿还原较高:在结构清晰的设计系统下,生成结果与原始设计对齐度较高,甚至能捕捉 hover 状态等互动逻辑 。
-
团队协作便捷:设计师与开发者可在同一对话/文件中共同编辑和查看生成结果,实现边设计边编码的协作流程。
-
未来愿景明确:Figma 致力于将 Make 打造成设计与开发打通的枢纽工具,未来还可能整合可访问性检查、分析反馈、设计系统同步等能力。
四、局限与挑战
-
不稳定的视觉质量:对于未使用 auto-layout 的“快速草图”设计稿,生成效果可能混乱,字体样式、布局常常不准确 (forum.figma.com)。
-
决策逻辑偏差:AI 有时会替换设计元素(如将 radio 改为 select),甚至未询问便擅自决定,需更多交互与确认机制 (LogRocket Blog)。
-
复杂交互与业务逻辑局限:当前还不能生成支付流程或复杂状态管理等业务逻辑,需要人工干预完善代码。
-
生成代码需优化:自动生成的代码偶有冗余样式、性能问题和可访问性短板,需额外优化处理 。
五、适用人群与场景推荐
场景 | 适合人群 | 说明 |
---|---|---|
快速原型 & 概念验证 | UI/UX 设计师,产品经理 | 快速把草图或想法转为可交互原型 |
简单交互页面生成 | 设计者/非技术人员 | 比如登录页、展示页、促销页等 |
团队协作与设计系统校验 | 跨职能设计+开发团队 | 可提升设计一致性并减少交接误差 |
AI-assisted 可访问性/QA 自动化 | 未来潜在场景 | 当前仍在预研,实现机制尚未完善 |
六、发展前景 & 建议
-
模型与流程优化需加强:增强对复杂 UI 结构和状态逻辑的理解,加入“选择确认”机制以避免 AI 擅自改动设计意图。
-
开放插件与集成能力:未来可与代码仓库、设计系统管理工具、分析平台深度联动,实现一边设计一边上线的闭环流程。
-
提升可访问性与质量检测能力:若能集成自动 W.C.A.G 检测与性能优化建议,将大大增强生产可用性。
-
增强代码输出质量:生成更加简洁、可维护、模块化的前端代码,甚至支持企业风格定义与定制输出。
总结
Figma Make 是一次具有开创性的尝试,它承载了 Figma 将设计、原型与代码三者融合的野心,从“设计驱动开发”出发,探索未来协作的新模式。尽管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设计解析不准确、逻辑处理欠缺、代码需人工优化等局限,但它已经展现出极大的潜力和愿景。
如果你需要快速验证产品概念、加快设计迭代,或探索 AI 协助开发的可能性,Figma Make 都值得一试。建议在使用时搭配严格的设计系统、设计审核与代码评审,并密切关注未来 Figma 的模型升级与功能拓展。
参考文献
-
LogRocket 深度测评体验 (LogRocket Blog)
-
Easywaste 平台内部测试反馈 (forum.fig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