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的期中考试是2个大题目,一个静力学,一个运动学。运动学是原题,直接抄,静力学没看到过,用手机拍出原题。
期中考试管的很松,所以我很快就好了写完了。我在交卷都时候留意看了一路上过道旁边的同学们的试卷,他们有不少人没有写完。
就我而分析的,对大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考试成绩而不是学习。因为我曾在大一时认真听讲,但考试却没过。这是因为我使用了中学的惯性思维,觉得只要学会了就能随意做题。
但事实是,这世上大概不会再存在中学那样的机构了,又教你原理,又每天批改你的作业,还多次进行考试。
现实面对的学习是,先找到自己要学什么,而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解决一个困难是因为我们连怎么解决都不知道,这样才对我们构成一个困难。
所以一个人能明白自己应该学什么都已经是相当理想的情况了,因为就我个人来说,我绝大多数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时候要学什么,往往是找了一些资料去学了之后发现与我的追求是不相符的。
但如果每次上课都坐在前排听讲的话,就可以按照老师的安排顺利的通过了。而那些在比较困难通过的课程里,每次都坐在后排走神的人,如果又没有自学能力而偷懒的话比如是走向不通过。
因为对于不常来上课而自学的同学来说,没有老师划出重点的话,整本书的内容会让课程的难道增加三倍不止,而没有老师画出的例题,刷题备考的难度也增加许多。
所以即便是喜欢自学的天才们也应该在期末考试前老师的复习课上出现在前排做好记录,然后在一二个星期后的考试中,得到一个通过。这应该就是不作弊而通过考试的最低劳动量。,这应该就是自学突击人群们的诀窍,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说,大家都一起玩,但是他通过了。
这种观点几乎对一个蒙昧的人是毁灭性的,因为当一个人没有自学能力,又不听课,又错过了老师画重点来降低工作范畴的情况下,通过一些理工类,都是分析答题的考试,是不可能的。没有准备的人,只会得到个位数的成绩。
这样来看我在这期间得到一个转变,从一个,每节课都认真听,作业认真写,考试靠发挥的人变成了缺少一些课(生病,请假,睡懒觉,实习不在校),但在重要的针对考试的课中出席在前排,然后更具得到的信息对考试进行复习,最后通过的人。
首先看看第一种情况,我从小就成绩不错,母亲对我的学习也是鼓励态度,所以我是以一种,只要完成老师的任务成绩理所当然的保持着上位,为什么不做这件事情呢?因为对我来说,这都不是什么难事,顺着老师的安排我的学习就稳固了。
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完全体现出来,就在于我的英语偏科。因为我的英语一开始是不好的,之后的工作都是比较困难的,而我课下是不可能花时间去补充的,因为我没有自学能力,无法与快乐作战,完全的用各种娱乐来奖励自己。
这让我在高中用了几乎三年额外的时间去补充我的英语,但仍然不佳,这的确是因为我不适合学校教导英语的模式。
这也是一种困境,如果身处在不适合自己的境遇中,那么不具备自学能力的人,既无法自己修补自己学习上的漏缺,也不能从老师之外的其他来源得到学习的知识。
我们看看这种人的在成绩上能取得什么成绩。如果他在学习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每次考试尽力思考,并且比较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
以我自己作为模板,也就是没有英语短板的我。大概会考上重点中学,然后上一个比较有名的大学。
这种人不大可能是尖端的那一批人。这批人是循规蹈矩,然后在工作时间之外完全不关心自己的工作的人。
因为这些人学习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境遇,既来自社会各界对好学生的一种优待。但人活着本身是不靠优待活着的。
学习是什么,原本的来说。我们要做一件事情,需要一些知识,于是我们去学习。而现实是知识太多了,所以分成不同的专业,我们在解决不了一件事时,我们请一个专业的人来解决。
这就给了这些只是为了保持自己境遇而学习的人,生存的土壤。这些人遵从外界的安排,是被动的将这些知识放在自己的脑子里,通过各种考核,得到认证,然后找到工作以获得酬劳。
这类人从培养之初就是一个类似python里的库一样的东西,而存进去的东西都是些什么呢?只从我学习机器学习的算法来看,这些东西都是其他一些人创造的东西,这些人使用数学去解决现实问题,得到成功,于是渐渐成为一个共用的都说好用的知识。
也就是说,各行各业的知识都是不断的变大,而通过考核和认可的也只不过是掌握了一些这个行业人尽皆知的基础知识。
分析到这里,我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就是一直遵从外界的安排,成为一个具备基础知识的行业新人,然后在实际工作中,观察思考,创造一些更优化的工具。
所以,社会共识总是这样的理想。从这一路的分析来看也是这样,每个人都去拓宽知识的边界,自己和社会都会得到益处。
但也就像我之前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总生病请假,或者因为家庭或其他原因在白天无法集中精神,搬家,变故等等,现实情况总会干预一个孩子的学习。
而我接受的教育里,自始至终的反对自学。上课三分钟,下课四十分钟之类的习语,之后我还会讨论诸如物理好的人数学好,数学好的人物理不一定好的习语,这在现在的我看来起码是错误的,而且会给一些物理不错的学生一种蜜汁自信。
我来谈谈我对中学学习的理解,首先你放弃了自学就不可能成为顶尖。先说基础三件套,语文,数学,外语。
语文是上课能学到的吗?老实说,高中的语文课几乎一节都不需要听,这又一下子戳破了这理想的模板。
语文成绩的决定是来自课外阅读的,而这就涉及自学。文化常识在学课文去背课文里的文常和注释?对一个有自学能力的人来说,这几乎就是每天看看就能完成的工作,哪里需要上课?不应该把闲情逸致给自己了解中国历史的兴趣上吗?
读不进四书五经,看看百家讲坛系列都能对这些文化有大致了解,而考前把范畴里的内容背诵,而其他一些题目,都不是学校教的模板有用的,不如说语文考的是一种中国文化知识,这种文化在那些课本里不足够体现出来。
而一个阅读量大的人,知识广泛的人,写作和论证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再看数学,数学从分值和从头学到尾,并且在全部专业都适用的角度来看,都远比物理重要,物理总是跟在数学后面的,谢耳朵似乎对物理很自信,很多男生也喜欢把物理成绩去比较,以为可以体现什么聪明才智。我就有这种心态,这种心态是被我历代物理老师们感染的,好像物理是件什么高智商的事情。
现在来看我的物理总比数学好是可以这样来看的。数学这门学科,就不是适合讲课这种模式去学习的。
只听课的学生永远只会学到一些重要公式和解题的套路。这对考试来说,都只能达到良,因为出题人会特别出一二题,专门来筛去这种只知道公式和解题的人。我之前翻过一本初中的数学练习册,居然被一个几何体难住了,最后看答案是个脑筋急转弯一样的题目,这种题目我觉得高考是不会有的,很多题目也是故意出的,为了各种原因,总是境界低的。
而外语更不必说了,一个老师讲和学生底下听。这是谁一看就觉得傻的教学方式,全是为了现实原因采取的。
不如这样看,语数外对应哲学,数学和拉丁文。外语是因为,最新的知识总是英文世界多的,英语拓宽了我们的知识世界,而学习其他小语种,这些小语种国家基本上也要学英语,他们的学者的作品也用英文。
短视的人会去选小语种以为可以增长高考成绩,却不知是绕弯路,不如说,应该自己思考自己之后的境遇,如果是一个要去日本发展的画师,学日语是完全正确的。
但从理工科角度看英文是必须的,不过这没什么意义,大多数平民学生都是被父母安排的。所以按照我的分析,三门基础课没有一个是适合课堂学习的,而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的,都是适合课堂教学的。
要证明我的说法很简单,我们看看我国的课程安排就明白了。这几乎就是按照柏拉图对知识的排序,我也提到了,就是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学的语文-哲学-思想属类是第一的,然后是数学,数学是第二性的,而这之后就是天文物理之类,外语不太算一门学科,是一种翻译器。
如果只是模模糊糊的,而不是像我这样明确的排序出来,就会犯错。比如把时间先给物理,而不是数学。而在课余不读历史,哲学而是看小说,玩游戏,显然娱乐对语文一点帮助都没有。而其实看历史本身其实比看小说有意思,只要你稍微战胜一下快乐,就能发现这一点。
谈到哲学,有思想的是我的考研室友最近在背诵哲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有些人是自己长出一颗知识大树的,有些人是看到外界的要求后,再根据要求去生长的。
大部分人是后者,而后者大概从未有超过权威的想法。而对于自然生长的大树来说,就我目前这样自然生长的大树来说,我压根不在乎任何的权威。
从前我敬畏着他们,一是朴素的宗教观点,一是我不知道他们的经历,一是他们对我都很和善。但现在也有很多人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当然是地图炮。
这种敬畏从来都是为了上位者方便管理的,在这种环境下永远没有主动权。一个人学习从来都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因为敬畏。而一个没有主动性的人,从来不会有什么目的可言。这类人活着就是为了完成上位者的任务,然后尽可能的娱乐。
这就是我看到的现状,在学习上成为奴隶。奴隶便是不在主人的看官下就偷懒的,因为做多做少都不属于自己。知识也是这样,这类人学习知识,知识也不属于他们。
因为他们学的是考试知识,而不是学的被称作这个知识的本身。
这大概就是所谓考试机器的来由。
而这种模式对于一些有着不适合这类模式的人,是什么样的。
比如有些人,本身就不打算读大学,这类人本来就指望着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谋生存。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初中就不读了。
因为我的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全是自己看书学的,和大学本身有何关系呢?哲学也是看书学的,这些书的门槛中学就足够了。而且我学这些全是因为我以后的工作要使用,我的这些课程在之前已经通过了。
所以我会在初中毕业时学习自己认为喜欢的一项技艺,然后靠这项技艺生存。比如我现在的算法工程师,但遗憾的是我看到他们招聘本科以上的人。
如果技术过硬,工资要求低一些,他们会招聘初中生吗?
我觉得从解决现实问题上来说,学历一文不值。如果不把时间浪费在学历上,我不敢想象我会多读多少书,我的技艺也会多么娴熟。
每个人在服从上级的前提上,都应该是自己的君主。但成为自己的主人,这门技艺和知识本身,教育机构不会传授。
谈论学历时,我想到了亚当斯密对学徒制的看法,显然,孩子的教育和房子是收割我们钱包的利刃。
我对房子的看法没有那么极端,因为我老家在郊区,房子并不贵。而教育,我觉得和之前提到的消费一样,可以教育自己,为什么要找一个机构去教育自己,纯纯的花钱受罪。
现在就是我妈花钱请学校来让我受罪,因为我压根指不上学校教的东西能帮我在社会上谋生,而我个人的兴趣也不在这之上,可以说是相当的悲剧了。
在这种悲剧中,我唯一忍受的目的就是学位。这就是我说大学是地狱的原因,或者可以说,机械专业本科得到学位本身要付出的劳动会多一些,而且有些不可避免的环节。
我几乎都忘了我是为了写日记一般分析我自己的状态。我今天又是早八,我坐在第二排,也避免不了后面的二个男同学聊天的干扰,可见到了大学,第一种学习模式更是不适应的了,因为第一种学习模式总是理想的。
而现实是,大学里上课总会被干扰,寝室里休息或者学习也会被干扰。这种环境下第一种学习者几乎是死路一条的。
我想不到在主人不在的时候,还有奴隶在奋力摘棉花的情景。
简单的说,如果我当时不是想着这门课很难,我必须要听课,不然我下课要看书看很多内容没有重点。
我必然和他们一样干自己的事情去了,而如果我在社会中,我不想着劳动是为了赚钱,而夹杂着其他,不一样会偷懒吗?
不如说有些人出席是为了考勤,但又抱着多少能听一点点的幻想。其实我之前就是这类人,现实的说,这类人不能听到一点点。
从高中到大学就是从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到一个现实的学习环境之中。第一类学生不容易转变,也是因为他一向是靠这种模式成功的,这种模式的现实性和对抗不确定性是很低的。
但大学老师同样不鼓励自信,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心情。就我来看,上课不可能避免信息丢失,而需要下课自学去弥补。
也就是说,他们的话可以认为是,上课要听,因为的确听课是最简单高效的模式了。但我有一门课因为实习,几乎只上了几节课,这种情况,是不在理想模型里面的。
而我之前的学习模式不如说就是践行了我妈的指导,既学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候好好玩。
这似乎也是一句比较广泛的教育。但我要说这种弊端,因为任何指导总是不完全的,而且我妈其实从思想上就有封闭性。
她一方面比同代人更能接受新事物,一方面又能说出“除了圣经之外,不需要看其他书”这样的话来。
这其中有新教自己的内在原因,而我早以舍弃了这种思想。因为圣经里的知识不可能解决全部的现实问题。
所以我在之前的指导下,我把学的时候好好学,定义为学校的一切下达的任务完成,之后就全部是我的娱乐时间了。
我为什么说这些,因为我在上了早八回来后就睡觉了,中午去考试,考完了回来睡觉,睡到下午七点,我却没有多少愧疚之感。
如果是正常的一天,我应该在白天写二篇技术学习博文,然后晚上玩一会游戏,睡觉。
但事实是,早八的课讲的很简单没花我什么脑力,期中考试很快就写完了。我几乎没有输出什么,然后就心安理得的睡觉了,甚至觉得状态还不错。
这种权威给予的虚假的满足感和酒一样麻痹人。我可以预见满足与这种满足的人,在毕业求职时会遇到那些困难。
这些人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行业,也就是我表哥曾经问我的一句话。他比我大几岁上大学,当时问我,他在思考人到底有没有天命。
这是个古老的中国话题,三十岁知天命。
首先,人没有天命。人活着就是为了赚钱,保全自己的身体。但是对我们这种底层阶级的人来说,可以与社会交换,得到货币的途径,就是一门技艺用技艺换工资,这就是上大学的原因。
所以对我这个等级的人来说,天命就是一门比较感兴趣的技艺,三十岁才知道?那恐怕是博士了。
不过我现在学习算法,的确慢的很。机构的集中学习在提高效率上的确是有价值的,不过机构能教我,就能教别人,我得到的知识也不值钱了。
但对于本来就人尽皆知的知识,机构应该是不错的学习地,大学就是这种。所以我的困境单纯就是讨厌我的专业,或者是以讨厌为幌子在偷懒。
总之对于我这种理想的进入大学的人来说,看到的现状简直让我难以切齿,但现在我都以,“哎,现实情况就是这样”收场。
而我提到了多次主动性的思想,其实也是来自我玩上单波比,从带tp到带点燃才能得到主动性,赢得游戏得到的思想。
这看上去又好笑又纯。
但游戏这个简单的模型,不至于说无法产出一点用都没有的理论。
比如菜的人总喜欢压力队友,为自己找借口,而有实力的人总想着怎么改善情景,不容易谈放弃,更不可能侮辱队友。
而想上分总要多思考多练习。
这些和现实都是相通的。
所以我得到的灵感是,不论学习还是赚钱,总要保持主动性,多实践多思考多尝试。每一次失败,我都在思考怎么改善,而不是找理由。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打到铂金一的时候,我的波比对线就遇到困难了,很难打出主动。这样看来,只是游戏对线都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比如为了胜利,选择一些自己不喜欢玩的英雄。
这似乎对应着我得到这个工科学位的事情,由于现实情况,总要去做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真希望过上亚当斯密描述的那样安宁的生活。如果我能靠光合作用存活的话,我会离开家,在森林里躺着。
当然我要带着我的电脑。
哎,又要水电,通讯费。又要钱。亚当斯密啊,这种安宁的生活似乎永远也不会来临,不过可以通过假期给自己一段安宁,毕竟一直安宁也是很无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