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处理:高级方法与建模指南
1. 面部处理简介
面部识别作为图像分析与理解的重要应用,近年来备受关注。这主要归因于广泛的商业和执法应用需求,以及经过30年研究后可行技术的出现。与指纹分析、视网膜或虹膜扫描等生物识别方法相比,基于面部图像的个人识别系统无需参与者主动配合。面部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涵盖静态照片和视频图像,对图像质量、背景复杂度、个体图像变异性等有不同要求。
面部识别系统可分为基于静态图像和视频的两类。其问题可表述为:利用存储的面部数据库,对给定场景中的静态或视频图像进行人物识别或验证,可结合种族、年龄等辅助信息。系统性能评估包括误识率(FA)和拒识率(FR),实际系统需在两者间权衡。为科学评估,研究者收集了多个公开面部数据库并设计了测试协议,如FERET协议、FRVT供应商测试等。
面部识别的研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和60年代的工程学领域。早期将其视为2D模式识别问题,采用测量面部特征距离等方法。80年代研究进展缓慢,90年代因商业机会、实时硬件和监控应用的出现而重新兴起。近15年,研究致力于使系统自动化,解决面部定位和特征提取问题。基于外观的整体方法(如特征脸和Fisher脸)和基于特征的图匹配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特征提取技术仍有待提高。近5 - 10年,视频面部识别成为研究热点,其具有利用运动信息和多帧图像提高识别率的优势,但也面临视频质量低、面部图像小等挑战。近年来,3D面部识别因廉价实时3D传感器的出现而得到发展,可有效处理光照和姿态变化问题。
面部识别研究受益于多个相关学科。模式识别用于基于面部模式识别个人身份;图像处理用于图像大小归一化、质量增强和局部特征定位;计算机视觉用于面部区域检测和3D模型构建;计算机图形学用于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