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给药中的控制策略解析
1.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基础
药代动力学(PK)模型描述了药物在体内浓度的变化情况,不过要全面刻画药物的动态药理效应,还需与药效动力学(PD)模型相结合。许多药物会在特定的器官或组织(即作用部位)发挥作用,对于止痛阿片类药物和麻醉剂而言,这个部位就是大脑。所以,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与药物药理效应之间存在实验性延迟。
为解决这种滞后现象,常采用效应室模型近似的方法。效应室是一个虚拟的隔室,它不会影响药代动力学过程,却能解释上述滞后现象。其物质平衡可用以下方程表示:
[
\frac{dC_e}{dt} = k_{e0}C_p - k_{e0}C_e
]
上述公式中,(\frac{dC_e}{dt}) 表示效应室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k_{e0}) 是效应室与血浆之间的转运速率常数,(C_p) 是血浆药物浓度,(C_e) 是效应室药物浓度。
药物的药理效应可以用希尔方程或类似形式来描述:
[
E = E_0 - \frac{(E_0 - E_{max})C_e^{\gamma}}{EC_{50}^{\gamma} + C_e^{\gamma}}
]
上述公式中,(E_0) 是基线值(对应清醒状态),(E_{max}) 是药物的最大效应,(EC_{50}) 是产生 50% 最大效应时的药物浓度,(\gamma) 是拟合参数,也称为希尔系数。在实际应用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效应分别通过双频谱指数(BIS,衡量无意识状态的指标)和平均动脉压(MAP,与镇痛水平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来确定。药效动力学参数通过对文献中的 BIS 和 MAP 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得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