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思想:全反射与相长干涉
导模形成的本质可以归结为两点:
-
全内反射:光在波导芯层(高折射率)和包层(低折射率)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从而将光能量限制在芯层内传播。
-
相长干涉:光在波导内不是简单地“弹跳”,而是只有满足特定相位条件的“弹跳”光波才能稳定存在并相干叠加,形成稳定的横向能量分布(即模式)。
1. 波导的基本结构
我们以最简单的平板波导为例,它由三层组成:
-
芯层:中间层,折射率最高(记为
n1)。 -
包层:上下两层,折射率较低(分别记为
n2和n3,通常n2 = n3)。 -
基本条件:
n1 > n2 >= n3。
光被限制在 y 方向(厚度方向),在 x-z 平面内自由传播。我们关心光沿 z 方向的传播。
2. 从射线光学角度理解(直观图像)
我们可以把光的传播看作一束光线在上下界面之间以角度 θ 来回“之”字形前进。
-
全反射条件:要使光被限制住,光线撞击界面的入射角
θ必须大于临界角θc(θc = arcsin(n2/n1))。 -
问题来了:如果所有大于
θc的光都能传播,那为什么还会有“模式”的概念?为什么不是连续的呢?
关键点:相位匹配条件(横向谐振条件)
想象一下,我们跟踪一条光线从波导下界面(点A)反射,到达上界面(点B)反射,再回到下界面(点C)的整个过程。
-
总相位变化:光线从A到C,经历了三段相位变化:
-
几何路径带来的相位延迟:光在介质中传播距离,相位会落后。路径越长,相位落后越多。
-
两次全反射带来的相位跃变:当光发生全反射时,并非只是简单的反射,它会产生一个与入射角和偏振态相关的Goos-Hänchen相移(
2Φ)。这个相移是理解导模的关键。
-
-
谐振条件:为了形成一个稳定的、不自我抵消的驻波模式(即导模),光波在完成一次完整的“之”字形路径(A->B->C)后,其总相位变化必须是
2π的整数倍。这样,波才能与自己相干叠加,产生相长干涉。数学表达式(横向谐振条件):
2 * k0 * n1 * d * cos(θ) - 2Φ12 - 2Φ13 = 2mπ(m = 0, 1, 2, ...)-
k0 = 2π/λ0:真空中的波数。 -
d:波导芯层的厚度。 -
θ:光线与z轴的夹角。 -
2Φ12和2Φ13:分别在上下界面全反射时产生的Goos-Hänchen相移。 -
m:模序数,一个整数,它决定了是第几个模式。
-
这意味着什么?
并不是所有大于临界角 θc 的光线都能在波导中稳定传播。只有那些入射角 θ 精确满足上述方程的光线,才能形成导模。对于给定的波导结构(n1, n2, n3, d)和光波长(λ0),只有离散的、有限的一系列 θm 角是允许的。
-
每个允许的
θm对应一个导模。 -
m=0对应角度最大(最接近垂直方向)的基模。 -
m越大,θ越小(越接近临界角),模式越高级。
3. 从波动光学角度理解(更严格的解释)
射线光学很直观,但波动光学才能完整描述光的电磁场分布。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光在波导中的传播可以用亥姆霍兹方程来描述。
求解过程:
-
假设解的形式:由于波导在z方向是均匀的,我们可以假设电磁场的形式为
Ψ(x,y,z) = ψ(y) * exp(-jβz)。其中ψ(y)是场在横向(y方向)的分布,β是传播常数(表示波在z方向单位距离的相位变化)。 -
分区求解:在芯层、上包层、下包层三个区域分别求解波动方程。由于折射率不同,方程的解的形式也不同:
-
芯层 (|y| < d/2):解是振荡形式的(正弦或余弦函数),因为这里光以行波形式横向传播。
-
包层 (|y| > d/2):解必须是指数衰减形式的。这是因为如果包层中的场不衰减,就意味着能量辐射出去了,这就不是导模了。这要求
β > k0*n2且β > k0*n3。
-
-
边界条件匹配:在芯层和包层的界面(
y = ±d/2)上,电磁场的切向分量(对于平板波导是Ex和Hz,或Ey和Hz,取决于偏振)必须连续。 -
本征值方程:应用边界条件后,我们会得到一组方程。这组方程只有对于特定的
β值才有非零解。这个β就是本征值,而对应的场分布ψ(y)就是本征函数(即模式场分布)。
结果:
-
离散的传播常数:求解得到的
β是离散的,记为βm(m=0,1,2...)。βm与射线光学中的θm通过关系式β = k0 * n1 * sin(θ)一一对应。 -
模式场分布:每个导模都有其独特的横向电场和磁场分布
ψ_m(y)。-
在芯层内,场是振荡的,
m的值决定了场在y方向上有几个极值(m+1个峰)。 -
在包层中,场指数衰减,称为消逝场。光能量并不是100%限制在芯层内,有少量能量会渗透到包层中。
-
总结:导模的形成条件与特性
-
必要条件(约束条件):
k0 * n2 < β < k0 * n1(对于对称波导n2=n3)。-
β > k0*n2保证了光在包层中是指数衰减的(消逝场),能量被限制住。 -
β < k0*n1保证了光在芯层中是振荡的传播波。 -
如果
β < k0*n2,光会辐射到包层中,称为辐射模。
-
-
形成机制:全内反射提供了横向约束,而横向谐振(波动性的相长干涉)决定了只有特定的、离散的传播状态是稳定的。
-
模式特性:
-
离散性:导模是离散的,不是连续的。一个波导能支持的模式总数由
V参数决定:V = (2πd / λ0) * NA(NA为数值孔径)。V越大,支持的模式越多。当V < π/2时,波导为单模波导,只支持基模(m=0)传输。 -
截止:对于高阶模式(m较大),当波导尺寸(
d)变小或波长(λ0)变大时,β会趋近于k0*n2,此时模式无法被有效约束,称为模式截止。 -
色散:不同模式有不同的传播常数
βm,因此它们以不同的速度(相速度ω/βm)传播,这称为模间色散。
-
126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