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之信息抓取的原则、标准和底层逻辑
构建信息抓取的系统,有助于成为高产的创作者。
即使是世界上最成功、最高产的创作者,都需要在某些系统的帮助下才能充分施展才华。再多的天赋,如果不加以引导和培育,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创新和壮举绝非纯粹的机缘巧合,它们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创作流程。
知识资本—哪些东西需要记录?
具象化的知识资本是需要记录的。知识资本分为外部知识和内心世界两部分。
知识绝不仅是身披白袍的希腊先哲的至理名言,也不仅是高级学者编纂的厚重教科书中的教学课文。在我们所生活的数字世界里,知识通常会以各种“内容”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言片语、屏幕截图、话题收藏、播客帖子以及其他的媒体形式。这些内容有些来自外部渠道,有些则是日常活动(撰写邮件、拟定计划、集思广益以及记录想法)时产生的。这些内容并不是一无是处的随机扰动——它们其实都是能够帮助我们将抽象的学问具象化的所谓“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既可以来自外部环境,也可以来自内心世界。外部知识可能包括:
• 亮点:书籍或文章中极富见地的段落;
• 引文:播客或有声读物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
• 书签和收藏夹:迎合你个人兴趣的网页或社交媒体帖子的链接;
• 语音备忘:在移动设备上录制的备忘信息;
• 会议笔记:有关会议或电话沟通内容的笔记;
• 图像:具有启发性或趣味性的照片或其他图像;
• 启示:参加课程、会议或演出时取得的收获。
在你收集外部知识的同时,你的内心世界往往会萌生出新的思想和感悟。这些当然也值得记录下来,它们包括:
• 故事:你所津津乐道的奇闻逸事,无论当事人是自己还是他人;
• 见解:对于某一话题的浅显认识或深刻领悟;
• 记忆: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
• 反思:记录在手册或日记中的个人思考;
• 冥想:随机浮现在脑海中的所谓浴室灵感。
思想、见解或记忆的意义往往无法在短期内兑现。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记录、反复重温、多角度剖析,如此才能充分咀嚼出其中的深刻内涵。 想要做到这些,仅凭我们单薄的大脑当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我们需要在某些外部媒介的协助下登上审视问题的制高点。而记录笔记则是最为便捷而高效的方法之一。
事实上,以下四种内容并不适合记录在笔记应用中:
• 敏感或涉密信息:数字笔记中的内容很容易进行跨设备共享,这在增强信息可得性的同时,也降低了信息的安全性。因此,诸如税务记录、政府文件、密码及健康记录等信息不建议纳入数字笔记中。
• 需要专门应用打开的特殊格式信息: 虽然你也可以将诸如图像处理(Photoshop)文件或视频片段等特殊格式的文件存入数字笔记中,但是你还是需要使用专门的应用才可以打开它们,因此将它们保存在数字笔记中并无太大益处。
• 容量巨大的信息:数字笔记主要用于存储短小精悍的文本或者图像文件,因此如果试图保存较大体积的文件,很可能会影响其运行效率。
• 需要协同编辑的信息: 数字笔记适用于个体和私人用途,而不太适合团队协作。当然,你大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乃至团队的笔记内容,但对于实时的、多人参与的协同编辑需求,还是建议选用其他的专业平台。
十二个兴趣问题
如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取舍,已经成为困扰当代人的一大难题。我推荐采用一种高明的方法帮助我们做出决定,我愿称之为“十二个兴趣问题”,其灵感则来自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
你需要在脑海中整理出一打最感兴趣的问题,尽管大多数的时间可能用不着它们。每次当你听说或者学习到某些新发现或新技术时,就用这十二个问题进行测试,看看能否对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有所帮助,那么每隔一段时间便会获得一些突破。不明就里的人们则会惊叹:“这是怎么做到的?他一定是个天才!”
换言之,费曼的方法是随身常备十二个开放式问题,每当一项新的科学发现问世时,便可以用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个测试,观察它是否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启发。 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法,能够帮助他在保持既有好奇心的同时,将一些看似无关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示例:
• 如何让自己不再沉湎于过去,更好地活在当下?
• 如何制定与中长期目标相吻合的投资策略?• 从“无脑消费”到“专心创造”的转变是怎样一种体验?
• 将孩子们哄睡着后,我该如何抵御肥皂剧的诱惑,早点上床休息?
• 如何让企业兼顾盈利性和生态可持续性?
• 如何克服对于承担责任的恐惧感?
• 作为学校来说,如何为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们提供更多资源?
• 如何走出“囤书而不读书”的窘境?
• 如何才能又快又轻松地完成任务?
• 医疗系统应当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 有没有更加简单的健康饮食法?
• 如何提升做决策的自信心?
请注意,这些问题中有些是抽象的,有些则是具体的;有些涉及长期诉求,有些则更像是临时起意;许多问题都着眼于生活改善,还有一些则更关注事业成功。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提出开放式问题,无须一个标准答案。 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对于这个神奇世界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现在,请花一些时间将你自己的兴趣问题书写下来。我在此建议:
• 向身边的亲友询问你孩提时代的重度爱好是什么(这种喜好通常在你成人之后仍能得以延续);
• 不要纠结于凑足整整十二个问题(问题的数量并非重点,不过还是尽量多想几个吧);
• 不要纠结于问题清单是否完美(这只是第一步而已,后续还会不断改进);
• 使用开放式的措辞表述问题,以促进答案的多样化(诸如是非题等单一答案的问题是不可取的)。
信息抓取的标准—不抓取超过10%的原文比例
如何避免信息泛滥(或匮乏)?
我在此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于任何一条内容来说,其价值的量都不是平均分配的。其中总有某些部分的内容对于你来说是尤为有趣、有益,或者说有价值的。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以后,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你可以仅提取那些最具显著性、相关性和营养性的内容,从而让自己的笔记更加简明扼要。
请不要整章整章地拷贝书中的内容——只摘抄部分精选的段落即可;
不要整篇整篇地照搬访谈记录——只保留部分精彩的桥段即可;
不要整页整页地保存网站数据——只截取部分有趣的内容即可。
优秀的博物馆长对于纳入馆藏的作品是极度挑剔的,你也应当这样。有了数字笔记应用,只须保存一个链接,便可以帮助你在日后需要重温信息或挖掘细节时快速跳转至原文。
如果你在抓取原始素材时越是经济有效,那么日后在组织、提取和传播这些信息时就越是省时省力。
四大标准帮助你判断何种信息是适宜记录的:
- 是否具有启发性:我们可以用谷歌搜索问题,却无法搜索灵感。
- 是否具有实用性:例如我就有一个文件夹,专门用于保存各种在线或离线的照片、图像以及绘画。每当我需要制作幻灯片、网页,或是寻找灵感的时候,一个琳琅满目的图像素材库便早已准备就绪了。
- 是否具有个性:个人的观点、反思、记忆以及念想等,可说是最具有保存价值的一类信息。(例如保留与家人朋友的聊天记录截屏,温暖幽默的那种。
- 是否具有新奇性:避免陷入信息茧房。我们总是倾向于不断寻找证据反复确认自己的既有信念,这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学术上被称为“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信息抓取的终极标准—走心法则
我在上文中提供了信息抓取的若干参考标准,不过本章的所有内容大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让你的笔记更加“走心”。
原因如下:使用冗长的要点清单进行分析决策是一项繁重而充满压力,同时也最为耗费脑力的思维活动。如果你在记录笔记的过程中消耗了过多的精力,那么到了后续高附加值的思维阶段(牵线搭桥、发挥想象、构建理论及创新思想等)便会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了。
因此你在日常与各种内容打交道时,请留意自己的内心有没有被某条信息打动或是惊艳到。这种特别的共鸣感——如同来自灵魂深处的回响,便是直觉在向你发出强烈提醒: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你无须深究产生共鸣的原因,只需要关注以下一些信号:你的眼睛瞪得浑圆、你的心跳漏了一拍、你的喉咙略显干涩、你的世界一时静止。所有这些都在向你发出强烈提醒: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
跟随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总是对来自内心直觉的呼声充耳不闻,久而久之,你的灵感便会归于寂静并烟消云散。如果你不断地锻炼自己倾听内心声音的能力,那么你的潜意识力量便会变得愈发强大,可以在各种场合中适时出现并发挥作用:它会帮助你做出决策和制定目标;它会提醒你规避某些不适宜的人物或场合;它还会鼓励你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克服内心的恐惧。
笔记的底层逻辑:将内心思想进行具象化
首先,通过自己的语言加以复述的信息,会更加容易记忆,这即所谓的“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研究人员发现,相比单纯阅读文字来说,当人们通过读或写等活动主动生成词语时,那么他们的脑部会有更多的脑区得到激活。
强化记忆仅仅是一个开始。当你通过书写的方式表达思想时,它不仅是将你脑海中的想法转化为白纸黑字或是数字文本。写作活动还可以创造出本不存在的新知识。你所书写的每段文字都可能触发“思想级联”(mentalcascades)和内部关联,从而推动思想的进一步演化,最终跃然纸面或屏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