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L KD树的原理及应用(K邻域搜索、半径搜索)(Kdtree_kdtree)

PCL专栏目录及须知

注意:KD树常用来进行K邻域搜索、半径搜索

本文章中3.注意事项的内容为工作中常犯的错误,需留意。

1.原理

1.1 KD树数据结构

(1)又称K维树,用来组织表示K维空间中的点集合。是一种带有约束条件的二分查找树。在PCL中,通常只使用三个维度(xyz),因此PCL中的KD树可直接看做三维KD树。

(2)构造KD树时,如下图所示,不断使用垂直于坐标轴的超平面将K维空间一分为二,切分之后,节点左边的子树代表在超平面左边的点,节点右边的子树代表在超平面右边的点。

1.2 构造KD树

如:我们需对二维平面上的一些点组织KD树。点位如下:(2,3),(5,4),(9,6),(4,7),(8,1),(7,2)。

(1)组织结果如下图:

(2)组织步骤:

1)将上述六个点的点集按照二维平面的第一维(x轴)对数据进行排序,排序结果为(2,3),(4,7),(5,4),(7,2),(8,1),(9,6)

2)取得上述点集的中位数处的点,偶数个数的中位数一般取大的那个,在上述点集中取到的为(7,2),在该点处对平面进行划分,如图1中(7,2)位置画上一条竖线

3)将由(7,2)划分的左右两平面中的剩余点按照二维平面的第二维(y轴)对数据排序,排序结果为左枝:(2,3),(5,4),(4,7)和右枝(8,1),(9,6)

4)将左枝和右枝分别取中位数点作为新的节点,按照第一维继续排序,直致每一个子枝上只剩一个点,这个点被称作叶子。

5)得到KD树。

组织步骤图如下:

1.3 KD树的最邻近查找

以查询数据Q举例:

(1)将查询数据Q从根结点开始,按照Q与各个结点的比较结果向下访问Kd-Tree,直至达到叶子结点。

Q与结点的比较:将Q对应于结点中的k维度上的值与中值m进行比较,若Q(k) < m,则访问左子树,否则访问右子树。达到叶子结点时,计算Q与叶子结点上保存的数据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最小距离对应的数据点,记为当前最近邻点nearest和最小距离dis。

(2)进行回溯操作,已查询是是否有离Q更近的“最近邻点”。即判断未被访问过的分支里是否还有离Q更近的点,它们之间的距离小于dis。

1)如果Q与其父结点下的未被访问过的分支之间的距离小于dis,则认为该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