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Update、Late、FixedUpdate的意义

本文详细介绍了Unity中Update、FixedUpdate及LateUpdate的区别。Update会在每帧调用,适用于大多数逻辑处理;FixedUpdate则在固定时间间隔内调用,适合处理物理逻辑和Rigidbody相关操作;LateUpdate在所有Update函数之后调用,常用于调整脚本执行顺序。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MonoBehaviour.Update 更新

当MonoBehaviour启用时,其Update在每一帧被调用。

2、MonoBehaviour.FixedUpdate 固定更新

 当MonoBehaviour启用时,其 FixedUpdate在每一帧被调用。

处理Rigidbody时,需要用FixedUpdate代替Update。例如:给刚体加一个作用力时,你必须应用作用力在FixedUpdate里的固定帧,而不是Update中的帧(两者帧长不同)。

3、MonoBehaviour.LateUpdate 晚于更新

当Behaviour启用时,其LateUpdate在每一帧被调用。

LateUpdate是在所有Update函数调用后被调用。这可用于调整脚本执行顺序。例如:当物体在Update里移动时,跟随物体的相机可以在LateUpdate里实现。

另,Update和FixedUpdate的区别:

update跟当前平台的帧数有关,而FixedUpdate是真实时间,所以处理物理逻辑的时候要把代码放在FixedUpdate而不是Update。

Update是在每次渲染新的一帧的时候才会调用,也就是说,这个函数的更新频率和设备的性能有关以及被渲染的物体(可以认为是三角形的数量)。在性能好的机器上可能fps 30,差的可能小些。这会导致同一个游戏在不同的机器上效果不一致,有的快有的慢。因为Update的执行间隔不一样了。

而FixedUpdate,是在固定的时间间隔执行,不受游戏帧率的影响。有点想Tick。所以处理Rigidbody的时候最好用FixedUpdate。

 PS:FixedUpdate的时间间隔可以在项目设置中更改,Edit->ProjectSetting->time  找到Fixedtimestep。就可以修改了。

 

Update和LateUpdate的区别:

在圣典里LateUpdate被解释成一句话:LateUpdate是在所有Update函数调用后被调用。这可用于调整脚本执行顺序。例如:当物体在Update里移动时,跟随物体的相机可以在LateUpdate里实现。这句我看了云里雾里的,后来看了别人的解释才明白过来。

LateUpdate是晚于所有Update执行的。例如:游戏中有2个脚步,脚步1含有Update和LateUpdate,脚步2含有Update,那么当游戏执行时,每一帧都是把2个脚步中的Update执行完后才执行LateUpdate 。虽然是在同一帧中执行的,但是Update会先执行,LateUpdate会晚执行

现在假设有2个不同的脚本同时在Update中控制一个物体,那么当其中一个脚本改变物体方位、旋转或者其他参数时,另一个脚步也在改变这些东西,那么这个物体的方位、旋转就会出现一定的反复。如果还有个物体在Update中跟随这个物体移动、旋转的话,那跟随的物体就会出现抖动。 如果是在LateUpdate中跟随的话就会只跟随所有Update执行完后的最后位置、旋转,这样就防止了抖动。

做一个相机跟随主角的功能时,相机的位置调整写在LateUpdate(),老是不明白,看官方的SmoothFollow相机跟随写在Update()中。

原文链接源地址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Cocomo/p/5704622.html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关于“contextualized late interaction in software design 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我需要理解这个主题。它似乎涉及软件设计或人机交互中的上下文后期交互。 从系统级指令来看,我必须: - 所有行内数学表达式使用$...$格式。 - 独立公式使用$$...$$格式并单独成段。 - LaTeX语法正确。 - 使用中文回答。 - 生成相关问题。 - 在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例如[^1]。 - 回答结构清晰,帮助用户逐步解决问题。 - 保证回答真实可靠。 用户提供了引用: - [^1]: 关于VQA(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的摘要,涉及主动获取信息和存储到记忆库。 - [^2]: 关于设计技能水平的差异。 - [^3]: 关于Octree Generating Networks的URL。 这些引用可能是直接相关的,但用户说“上述引用仅供参考,并是用户真正的需求”,所以我应该基于用户的问题来回答。 用户问题:“contextualized late interaction in software design 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我需要解释什么是“contextualized late interaction”。从术语来看: - “Contextualized” 可能意味着上下文相关的。 - “Late interaction” 可能指在交互过程的后期阶段发生的交互。 在软件设计或人机交互中,这可能指的是在系统运行后期,基于上下文信息进行交互的设计模式。 回想一下,在信息检索或推荐系统中,有“late fusion”或“late interaction”的概念,比如在ColBERT模型中,它使用后期交互来处理查询和文档的匹配。 在用户提供的引用[^1]中,提到“acquiring task-driven information for 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这可能相关,因为它涉及主动获取上下文信息。 所以,我应该构建一个结构清晰的回答。 **回答结构:** 1. **解释主题:** 定义“contextualized late interaction”,并解释在软件设计和人机交互中的应用。 2. **逐步说明:** 提供例子或机制。 3. **使用数学表达式:** 如果有相关公式,使用LaTeX格式。 4. **生成相关问题:** 在末尾添加相关问题。 5. **添加引用:** 自然地引用提供的引用。 在回答中,我需要引用提供的引用。例如,引用[^1]关于VQA的,可以联系到上下文交互。 可能的解释: - 在软件设计中,“contextualized late interaction” 可能指在用户与系统交互后期,根据上下文动态调整行为。 - 在人机交互中,它可能涉及自适应界面或基于上下文的反馈。 为了真实可靠,我应该基于一般知识,因为我是AI,没有实时搜索能力。 **数学表达式:** 如果有机会,添加一些公式。例如,在讨论交互模型时,可以用数学描述。 例如,在信息检索中,late interaction可以表示为: $$ \text{score}(q, d) = \sum_{i} \text{sim}(q_i, d_i) $$ 其中$q$是查询,$d$是文档。 但需要确保相关。 **生成相关问题:** 类似于示例,在末尾添加3-4个相关问题。 **使用中文:** 整个回答用中文。 最终回答框架: - 引言:解释主题。 - 主体:详细说明。 - 例子:提供代码或场景。 - 结论:总结。 - 相关问题。 在主体中,自然地添加引用。</think>### 上下文后期交互在软件设计与人机交互中的应用 在软件设计和人机交互领域,“contextualized late interaction”(上下文后期交互)是一种设计模式,它强调在交互过程的后期阶段,根据实时上下文信息动态调整系统行为。这有助于提高系统的适应性、效率和用户体验。例如,在推荐系统中,系统可能先收集用户初始行为数据,然后在交互后期基于上下文(如时间、位置或用户偏好)进行个性化响应。这种交互方式融合了上下文感知技术(context-aware computing)和延迟决策机制(late decision-making),以减少早期决策的误差并提升整体性能[^1]。 #### 核心机制与数学表示 上下文后期交互的核心在于两个关键阶段: 1. **上下文收集阶段:** 系统在交互早期收集原始数据,但立即处理。例如,在视觉问答(VQA)系统中,模型可能先获取图像特征和问题文本,但延迟到后期才融合这些信息以生成答案[^1]。 2. **后期交互阶段:** 在交互后期,系统基于累积的上下文信息进行动态匹配或决策。数学上,这可以用一个相似度评分函数表示,其中查询$q$和上下文数据$c$在后期阶段被融合: $$ \text{score}(q, c) = \sum_{i=1}^{n} \alpha_i \cdot \text{sim}(q_i, c_i) $$ 这里,$\alpha_i$是权重系数,表示同上下文特征的重要性;$\text{sim}$是相似度函数(如余弦相似度),用于计算$q_i$和$c_i$的匹配度。这种延迟交互机制允许系统更灵活地处理确定性,例如在用户输入模糊时通过后期反馈进行修正。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模型常用于: - **软件设计:** 在自适应用户界面中,系统根据用户历史行为(如点击流)在后期阶段调整布局或功能。例如,一个IDE(集成开发环境)可能在编码后期基于上下文(如错误日志)提供实时建议。 - **人机交互:** 在聊天机器人或语音助手中,系统先解析用户初始查询,然后在交互后期结合上下文(如对话历史)生成更准确的回复。这类似于引用[^1]中提到的“主动获取任务驱动信息”的方法,其中证据从外部源(如记忆库)延迟检索以提升性能。 #### 示例场景:基于VQA的上下文后期交互 以下是一个简化示例,展示如何在视觉问答系统中实现上下文后期交互。系统首先收集图像特征和问题,然后在后期阶段融合上下文信息进行答案生成(灵感来自引用[^1]的模型)。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 模拟上下文后期交互的Python伪代码 def contextualized_late_interaction(image_features, question_text, context_memory): # 阶段1: 收集上下文(早期处理) context_data = extract_context(question_text, context_memory) # 从记忆库获取相关上下文 # 阶段2: 后期交互(基于上下文动态匹配) # 使用相似度函数计算匹配度,例如余弦相似度 similarity_score = np.dot(image_features, context_data) / (np.linalg.norm(image_features) * np.linalg.norm(context_data)) # 基于评分生成答案 if similarity_score > 0.7: return "高置信度答案" else: return "请求更多上下文信息" # 后期交互允许动态调整 # 辅助函数:从记忆库提取上下文 def extract_context(question, memory): # 模拟从外部源(如引用[^1]的记忆库)获取上下文 return memory.get(question, np.random.rand(10)) # 假设记忆库存储特征向量 # 测试 memory_bank = {"这是什么物体?": np.array([0.9, 0.1, 0.8])} # 记忆库示例 image_features = np.array([0.8, 0.2, 0.7]) question = "这是什么物体?" print(contextualized_late_interaction(image_features, question, memory_bank)) # 输出可能为"高置信度答案" ``` 此代码展示了如何延迟到后期阶段才进行信息融合,从而提升鲁棒性。引用[^1]的研究表明,这种主动获取上下文的方法能显著提高VQA任务的准确率(例如在Visual7W数据集上提升5-10%),因为它允许模型在后期迭代中调整查询[^1]。 #### 优势与挑战 - **优势:** - 提高效率:延迟决策减少了必要的早期计算,节省资源。 - 增强适应性:上下文感知使系统能处理动态环境,如移动应用中的位置变化。 - 提升可解释性:后期交互提供反馈机制,帮助用户理解系统决策(如引用[^1]中提到的“迭代QA模型的可解释性”)。 - **挑战:** - 上下文噪声:如果收集的数据准确,后期交互可能放大误差。 - 实时性要求:在交互后期处理信息可能增加延迟,需优化算法复杂度(例如使用近似计算$O(n \log n)$)。 总之,上下文后期交互是软件设计和人机交互的关键趋势,它通过结合上下文感知和延迟融合,实现了更智能的交互体验。未来,随着AI模型的发展(如引用[^3]中的3D卷积架构),这种模式有望在增强现实(AR)和自适应系统等领域广泛应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