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与电子身份管理系统的隐私困境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日益融入日常生活,我们的身份管理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RFID标签和政府电子身份管理系统(e-IDMS)的出现,既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人们对隐私安全的担忧。
RFID系统的隐私攻击
RFID(射频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携带的物品中,如驾照、银行卡和会员卡等。然而,这也带来了潜在的隐私风险。攻击者可以利用“RFID配置文件”对个人进行追踪,而无需利用RFID系统设计中的漏洞。他们只需通过了解一个人携带的标签类型,就能够对其进行指纹识别。随着越来越多的RFID系统被部署,人们携带的RFID标签也越来越多,这种指纹识别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为了更好地理解RFID系统面临的攻击,我们需要对不同层次的攻击进行分类研究。不可追踪性在RFID系统的每一层都可能受到侵犯,因此必须在每一层进行研究。目前已经发现了两种新的攻击方式,一种针对通信层协议,另一种针对应用层协议。即使所有层次都得到了适当的保护,个人的“RFID配置文件”仍可能使攻击者追踪到他。
电子身份管理系统的兴起与目标
在信息社会中,身份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日常生活日益被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渗透,新型的在线服务不断涌现,个人数据的提供和处理也随之增加。这引发了人们对安全和隐私的担忧,也促使了身份管理(IDM)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
电子政务是推动电子身份管理系统(e-IDMS)引入的重要因素。许多政府已经或即将引入e-IDMS,以提高公共服务的安全性,统一身份识别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目前大多数系统基于智能卡技术,它结合了卡片的持有和PIN码的知识,提供了比单纯基于用户名和密码的系统更高的安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53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