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床面形态:浅滩 - 深潭序列与推移质层研究
1. 浅滩 - 深潭序列的尺寸与形态特征
浅滩 - 深潭单元的平均长度被报道为 3w(w 为平均河道宽度),然而这一观测结果与先前报道的连续浅滩波峰间距测量值难以调和。Carling 和 Orr(2000)沿着相当大的河段(宽度在 30 至 45 米之间变化)进行测量,并使用回声测深仪自动记录河床起伏,而先前的观测往往来自较小的河流和更短的河段。浅滩 - 深潭间距测量的巨大差异、不同作者使用的不同方法以及河道尺寸和坡度的范围,可能使得难以得出关于河道宽度和浅滩 - 深潭间距之间精确且广泛适用的比例关系的明确结论,不过浅滩 - 深潭尺寸随河道规模增大而增加的总体趋势是明显的。
浅滩和深潭的高度(及坡度)尚未得到广泛研究,但初步报告表明,高度随床面形态间距而变化。早期的野外观测表明,浅滩 - 深潭序列高度与间距的比值约为 0.01,而 Carling 和 Orr 报告的床面形态高度与间距的比值高达 0.03。对于塞文河,浅滩高度很少超过 2 米(大多数小于 1 米),平均深潭深度约为 1 米。已发表的浅滩和深潭的一维长剖面表明,河床起伏通常呈对称形状,Carling 和 Orr 也表明浅滩和深潭没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是河流坡度的函数。
此外,Carling 和 Orr 还观察到,除了是浅滩长度的正函数外,河段平均浅滩高度是满岸深度的固定比例(河段平均浅滩高度与满岸深度的比值等于 0.16)。河段平均数据还表明,浅滩 - 深潭形态是河流坡度的函数。一般来说,随着河道坡度减小,浅滩和深潭似乎更长、坡度更小且更不对称。
2. 浅滩和深潭的床沙分选
浅滩和深潭呈现出不同的表层床沙特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96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