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泥沙与床形的奥秘
1. 泥沙输移特性
在河流系统中,泥沙的输移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过程。交错结构在泥沙初始运动时会起到阻碍作用,但当河床完全被带动后,其影响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从空间角度来看,推移质输移率在单个横断面内以及下游方向上都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在实验室渠道中,横断面的变化有时可以忽略不计,但在自然条件下,河流中输移率的变化可能非常显著,并且会随流量发生明显变化。在河段尺度上,下游方向的变异性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例如浅滩和深潭序列,以及河曲弯道中局部剪应力的空间分布。
2. 下游颗粒粒径变化
在给定流域内,河道沿线任意一点的平均颗粒大小是下游距离或流域面积的函数。在没有支流的情况下,颗粒粒径会沿下游方向系统性减小。具体而言,任意给定点的河床物质大小由初始供给条件以及下游输移过程中的分选和磨蚀作用决定。
磨蚀是指移动颗粒(以及它们所经过的颗粒)通过诸如崩落、研磨和破碎等一系列过程而磨损,最终导致单个颗粒尺寸减小。分选则是指根据颗粒大小进行选择性输移(在挟带、输移和沉积过程中的尺寸选择)或差异性输移。
研究表明,河床物质中值粒径减小 50% 所需的距离在 10 至 100 公里之间变化,而在大型辫状冰川前河流中,这一距离可缩短至 1 至 3 公里。此外,当中值颗粒直径减小到约 20 毫米时,在相对较短的距离内(小河流中约为 0.2 公里,大河流系统中可达 10 公里)通常会迅速过渡到沙质河床。
磨蚀和分选过程可能导致颗粒粒径随下游距离呈指数下降,可用公式表示为:
[D = D_0 e^{–aL}]
其中,(D) 是颗粒大小,(D_0) 是初始颗粒大小,(L) 是下游距离,(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26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