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外光谱测量的纵坐标刻度标准
1. 中红外标准的需求与应用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绝大多数中红外(MIR)分光光度计用于振动光谱学,主要应用于化学工业分析、材料开发(特别是聚合物领域)、化学研发、制药、医学和公共卫生实验室等。这一时期,对用于测试或校准仪器的物理分光光度标准没有显著需求,分析工作主要是定性而非定量的,因此只需校准波数的横坐标刻度。
对于少数定量工作,纵坐标刻度依赖于可追溯到化学衍生的标准气体、液体或固体的相对测量技术,包括与纯KBr压制的粉末。这些材料必须具有已知的成分和纯度,并通过商定的方法制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仅测试了分光光度计,还测试了包括样品制备、计量、比色皿或气室或压片系统在内的完整分析系统,但无法提供客观手段来测试分光光度计本身的性能或准确性。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MIR和远红外技术的应用大幅扩展,涵盖国防领域的监视、测距、目标捕获和跟踪系统以及目标指定系统,安全系统的入侵者感应和监视,工业、运输和家用设备的短程传感和控制,空间、大气、环境和民用航空系统的远程传感,以及加工工业中的可控低强度加热等。此外,还出现了与节能和建模相关的新应用领域,如玻璃系统(特别是使用低发射率涂层的玻璃)、建筑物和工业加工厂。所有这些应用都需要进行光谱MIR测量,以获得具有已知不确定度的纵坐标值,包括光谱规则透射率、光谱规则反射率(在不同角度和偏振状态下)和光谱半球反射率。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MIR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式发生了两大变化,对标准的需求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随着测量需求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分析测定,加上成本削减的重组时代,许多MIR分光光度计的操作人员是低薪员工,仅接受了执行常规工作所需的最低限度培训。因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