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方法的历史根源:“敏捷思维”从何而来?
1. 引言
在过去十五年里,敏捷方法的出现是软件过程思维中最显著的变化。然而,许多“敏捷理念”早在 70 年代甚至更早便已存在。众多关于敏捷方法的研究和综述都将其出现归因于对传统方法的反应。实际上,尽管敏捷方法整体上是新事物,但它在软件工程历史中有着深厚的根源。
早在 1957 年,迭代和增量开发方法就已被使用。人们批评传统方法时提出的替代方法,其实就是敏捷理念,如对变化的响应、客户参与以及更注重可运行软件而非文档。了解敏捷思维的历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推广敏捷方法的应用。
2. 敏捷的含义
在实践中,对于“敏捷”一词的理解各不相同。而且,由于敏捷方法是一系列定义明确但实践中有所差异的方法的统称,因此很难对其进行准确定义。下面来看不同研究者对“敏捷”的解释。
一些研究者倾向于将敏捷定义为一种哲学。Alistair Cockburn 认为:“敏捷意味着高效且灵活。敏捷过程既轻量级又足够有效。轻量级是为了保持灵活性,而有效性则是为了确保项目的推进。”Barry Boehm 则将敏捷方法描述为“快速原型和快速开发经验的产物,以及编程是一门手艺而非工业过程这一理念的复兴”。
另一种描述敏捷方法的方式是阐述各种方法共有的基本实践。Craig Larman 指出:“由于具体实践各不相同,很难精确地定义敏捷方法。不过,短周期迭代以及对计划和目标的适应性、渐进式改进是各种方法共有的基本实践。”Boehm 给出了更注重实践的定义:“一般来说,敏捷方法是非常轻量级的过程,采用短迭代周期;积极让用户参与需求的确定、优先级排序和验证;依靠团队内的隐性知识而非文档。”在实验软件工程中心(CeBASE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4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