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Net:轻量级边云协同网络

ECNet:一种基于级联结构的快速、准确且轻量级的 边云网络系统

一、引言

近年来,已提出了一种用于目标检测的边缘与云协同 方法[1]。得益于硬件和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甚至出现了 能进一步提升分类性能的更深的网络。虽然深度神经网络 的集成可以显著增强边缘设备的功能,但在准确性提升的 同时,运行时间和功耗的快速增长可能导致神经网络变得 更加复杂,从而在许多对延迟和能耗有严格要求的实时场 景中变得难以应对。

当前边缘设备上的深度学习系统效果不尽如人意,主 要原因是边缘设备与云服务器之间的计算能力存在差距。 这往往会导致在处理时间或推理精度之间做出妥协。此外, 将图像数据卸载到云端大模型的步骤容易带来通信成本、 延迟问题和隐私问题[2]。当面对数据速率极高的实时任 务时,挑战在于如何在有限传输带宽下实现高图像吞吐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考虑采用基于级联结构的边 云系统,该系统将边缘设备上的轻量级神经网络与云服务 器上的高精度网络相结合。边缘侧的轻量级模型能够快速 输出特征提取结果,并完成推理。卸载控制器负责判断边 缘侧的推理结果是否令人满意。对于勉强满足要求的特征 数据,应传输至云端侧,利用强大的DNN模型和相对充 足的计算资源进行进一步处理。我们网络设计的初衷是实 现比DNN模型更低的计算成本,以及相较于边缘设备上 简单模型更高的准确率性能。此外,进一步优化了边缘侧 和云端侧的网络以提升兼容性。同时部署了数据提取和压 缩模块,以降低通信成本,并实现系统的实时性[3]。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
- 边缘‐云架构的设计与实现:经过特定修改的边缘 侧网络处理大部分推理任务,并可控地退出部分 特征图。整个系统旨在降低计算成本,从而节省 运行时间,同时在深度学习任务中实现显著的整 体性能。通过卸载控制器进行系统调节:将分类 结果的熵设为由用户操作的阈值,以控制特征数 据的卸载率,从而确保ECNet满足定制化的准确 率需求。
- 特征数据压缩与编码:我们表征了不同 量化对准确性的影响,同时引入了多种特征空间 编码方法,并进行了时间开销分析。

II. 方法

A. 边缘侧和云端侧指定

YOLOv3作为目标检测任务中最常用的网络,同时需要较大的 计算成本。我们考虑了YOLOv2进行操作作为具有轻量级优势的边缘侧网络[4]。在边云系统的初始构建中,我们采用边缘侧使用Darknet19(YOLOv2的 骨干网络)、云端侧使用DarkNet53(YOLOv3的骨干 网络),并计划在边缘侧设置退出点。由于两侧网络结构 不同,在退出点提取的特征图无法直接用于云端侧的后续 处理。因此,我们打算将两个网络的头部重构为相同结构。

然而,这种分布式方法在多个方面存在挑战,包括:
- DarkNet53 的结构基于大量残差块,每个残差块包含通过一个短路连接[5]相连的连续 $3 \times 3$ 和 $1 \times 1$ 卷积层。该结构旨在解决深度网络上的退化问题。重构的边缘侧网络前部应避免分割残差块,以确保其完整性。
- 在检测任务中,YOLOv3 在 3 个不同的尺度上预测框。ECNet 的云端侧使用类似于特征金字塔网络[6] 的概念从这些尺度中提取特征。它在检测器[7] 需要识别的小目标上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将特征图卸载到云端侧的位置应在开始提取特征的层之前。
- 为了限制边缘侧的计算成本和处理时间,边缘侧的深度不应过大。

在上述考虑因素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试验和仿真,设计了边缘‐云网络的结构。

B. 边缘侧退出点的置信度分数度量

在分类任务中,我们使用分类结果(例如通过 softmax)的熵作为度量[8]。在仿真过程中,熵用作置信度分数。当分类结果具有高置信度时,熵的值较小;否则,熵的值较大。当输出熵高于用户设定的阈值时,边缘侧网络将特征图传输至云端。熵定义为

$$
\text{entropy}(\mathbf{y}) = -\sum_{c \in \mathcal{C}} y_c \log y_c
$$

其中 $\mathbf{y}$ 是所有可能类别标签的预测概率,$\mathcal{C}$ 是所有可能标签的集合。

C. ECNet

示意图0

如图1所示,ECNet的通用框架主要由边缘操作和云端操作组成。从边缘侧提取的特征图将根据卸载控制器的判断传输至云端侧。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特征图在传输前需要进行压缩。量化是一种加速神经网络的常用方法。卸载率可根据阈值确定,以满足精度要求。

III. 实验与结果

在本节中,我们对ECNet的关键方面进行附加分析。 我们使用10个类别的ImageNet数据集进行实验(训练图 像10000张,测试图像3000张)。

A. 边缘侧网络的分类性能

为了确保优化的分类性能,为了评估优化后的边缘侧网络,我们将其与 Darknet19和Darknet53进行了评估和对比。

Rank-1 (%) Rank-5 (%) 处理时间(秒/帧)
边缘侧 68.5 81.8 0.013
Darknet19 (YOLO v2) 64.3 76.4 0.006
Darknet53 (YOLO v3) 81.2 98.2 0.023

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边缘侧网络具有相当可观的分类性能, 且每帧的处理时间比Darknet53更短,这是合理的。

B. 熵分布

对测试数据集中每个样本的熵进行统计,以确认其熵 分布,如图2所示。边缘侧输出的大多数特征图的熵小于 0.5,表明所设计的边缘侧网络具有相对可靠的分类性能。 大于0.5的部分呈现稀疏分布,表明云端网络有望具备更 强的分类能力。

示意图1

C. 不同量化位数对准确性的影响

我们评估了ECNet的总体准确性在不同量化位数下随熵阈值的变化[9]。如图3所示 (绿色虚线与原始结果存在重叠),int8 量化引起的精 度下降最小,而 int6 和 int4 量化导致严重的精度下降。 蓝色实线显示了阈值操作对卸载率的影响。阈值与卸载率 呈负相关。当卸载率达到 0.5 时,准确性趋于仅有小幅提 升。应选择在满足延迟要求的同时维持精度要求的阈值。

示意图2

D. 特征图压缩尝试

得益于int‐8量化基于阈值操作的运算和卸载控制,我们可以在与原始 网络相比准确性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限制传输负担。由于大 多数实时任务具有严格的传输需求,我们仍然认为卸载性 能在实际场景中可能不理想,这促使了该想法的产生—— 在量化后对特征图进行压缩,以进一步提高能效和吞吐量[10]。

根据图4所示的边缘侧输出特征图的可视化结果,我 们可以明显得出结论:在我们的任务中似乎不太可能应用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方案,因为特征数据的稀疏 性和相似性程度无论是在通道之间还是在通道内的行或列 之间都难以满足我们的需求。此外,我们分析了量化特 征图的数据变化。

原始数据 通道 通道内DPCM
数量符号 98.4 171.8 151.4
4.85 5.73 4.90

表 II. 信息量对比

表 II 给出了量化后的特征图、在通道间应用 DPCM 后的 特征图以及在通道内应用 DPCM 后的特征图的数据分析 结果。我们使用了 1200 张图像进行计算,并对每列元素 应用通道内 DPCM。结果表明,DPCM 操作无法降低熵 值,这意味着它无法帮助减少特征图中的信息量。

示意图3

图5展示了在100张图像上对量化特征图的数据变化进行 的分析。 由于我们在仿真过程中使用的int‐8量化函数以及 ImageNet数据集的标准属性,符号“10”出现频率最高, 而其他符号则满足如图5所示的类高斯分布。根据这一数据 分布特性,我们提出在量化操作之后对整个通道应用无损压 缩方法,例如霍夫曼编码和ZIP压缩[11][12]。

原始 Huffman编码 优化的霍夫曼编码 ZIP
压缩比 1 1.62 1.50 1.68
时间开销(秒/帧) 0.001 0.98 0.35 0.009

表 III. 压缩性能评估

优化的霍夫曼编码的改进在于使用先验霍夫曼树,该树 通过计算足够样本得出,而不是为每个特征图单独构建霍夫 曼树。由于霍夫曼编码操作不基于矩阵运算,这意味着编码 器和解码器必须至少一次性遍历整个数据集,导致时间开销 急剧增加。如表III所示,ZIP压缩方法在压缩比(压缩比定 义为未压缩大小与压缩后大小之比)和时间开销方面均表现 出更好的性能。ZIP压缩可达到1.68的压缩比,每帧耗时 0.009秒,然而时间开销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

除了我们已经提到的方法外,我们还在继续研究其他 压缩方法,例如编码前的主成分分析(PCA)、神经网络中 的压缩以及单色图像的JPEG压缩。我们期望在特征图压缩任务上进一步改进,并彻底解决时间开销限制的问题。

IV. 结论

本文提出了ECNet,包含设计的边缘侧和云端侧网络。 边缘侧能够通过卸载控制器将量化特征图传输到云端,其 中以熵作为阈值。ECNet的改进在于在处理时间与准确率 性能之间取得平衡,并将传输成本降低至25%。该系统已 在分类任务上进行了评估,并根据实验选择了合适的量化 位数。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计划将ECNet扩展到检测任务, 并在实际场景中进行评估。

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多个固定翼无人机一致性控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多个固定翼无人机一致性控制”展开,采用Matlab代码实现相关算法,属于顶级EI期刊的复现研究成果。文中重点研究了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在多无人机系统中的一致性控制问题,通过构建固定翼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结合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实现多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轨迹一致性和稳定协同飞行。研究涵盖了控制算法设计、系统建模、优化求解及仿真验证全过程,并提供了完整的Matlab代码支持,便于读者复现实验结果。; 适合人群:具备自动控制、无人机系统或优化算法基础,从事科研或工程应用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自动化、航空航天领域的研发工程师;熟悉Matlab编程和基本控制理论者更佳;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多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的算法研究与仿真验证;②支撑科研论文复现、毕业设计或项目开发;③掌握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方法,提升对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阅读建议:建议结合提供的Matlab代码逐模块分析,重点关注DMPC算法的构建流程、约束处理方式及一致性协议的设计逻辑,同时可拓展学习文中提及的路径规划、编队控制等相关技术,以深化对无人机集群控制的整体认知。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