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从基础到应用的全面解析
1.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人工智能(AI)这一术语由约翰·麦卡锡在1956年提出,但对机器是否能真正思考的探索早在之前就已开始。万尼瓦尔·布什在其开创性著作《诚如我们所能想》中提出了一个能增强人们知识和理解的系统。艾伦·图灵则是将人工智能从哲学预测带入现实的先驱,他在1950年发表的《计算机器与智能》论文中定义了图灵测试,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打开了大门。
在过去的60年里,人们一直期待着在未来10年能取得重大的人工智能突破。例如,马文·明斯基在1967年宣称,一代人的时间内,创造“人工智能”的问题将基本得到解决;1970年,他进一步量化预测,在三到八年内将拥有具有人类一般智能的机器。然而,这些期望并未如期实现,导致了资金枯竭和研究活动的减少,引发了第一次人工智能寒冬。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专家系统这一人工智能方法开始受到关注,大量资金投入到相关的研发中。但到了90年代初,由于专家系统的应用范围有限,兴趣逐渐减弱,引发了第二次人工智能寒冬。似乎在人工智能领域,期望总是超过实际成果。
2. 从专家系统到机器学习的演变
专家系统(ES)是为解决特定领域问题而设计的程序,旨在模拟人类专家的思维进行分析和决策。其知识库包含事实性知识和启发式知识,推理引擎则根据知识库中的信息进行推理,结合具体案例的事实得出推荐结果。
然而,专家系统在解决图像分类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复杂问题时表现不佳,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促使人们从基于规则的方法转向数据驱动的方法,从而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机器学习。
在机器学习中,系统是通过训练而非像专家系统那样进行显式编程。通过向学习机制提供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