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 TCP/IP 网络:原理、协议与应用
1. 网络基础与协议概述
在网络通信中,一种轻量级协议常被用于大多数常见网络应用。它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机制,当检测到冲突时,会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尝试,以避免二次冲突。“多路访问”意味着任何主机都能使用通信介质。不过,该协议在高负载情况下的性能不如某些其他拓扑结构(如令牌环网)。在网络高负载时,频繁冲突和等待时间带来的开销会显著影响实际网络吞吐量,不过基于非屏蔽双绞线(UTP)的 100 Mb 网络受此影响相对较小。
网络通信是分层组织的,除物理传输介质层外,其他层是逻辑或概念层面的,通过运行在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上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消息在源系统中逐层向下传递,通过物理介质传输,再在目标系统中逐层向上传递。在经过各种网络设备时,消息可能会在协议栈中部分上下移动。
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虽很少作为实际网络实现的基础,但有助于明确网络通信所需的不同功能。在实际网络中,并非严格按照该模型划分,因为许多它所定义的不同通信阶段和功能可由单个网络层更高效地处理,从而降低开销。可以将 OSI 参考模型视为对网络通信的事后、通用且逻辑化的描述。
以下是 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实现中使用的层,以及各层定义的重要协议:
| 模型 | 应用层 | 表示层 | 会话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