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 “无意识洗脑” 相关合辑。
略作重排,未整理去重。
如有内容异常,请看原文。
女儿被 PUA 后我才发现,比校园霸凌更可怕的,是这种隐秘的“无意识洗脑”
原创 女儿派 2024 年 7 月 14 日 20:40 安徽
无意识洗脑如同慢性毒药,持续侵蚀孩子的心智,父母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过滤消极信息,孩子才能从容应对他人的隐性攻击。
——鹿妈
前几日接女儿放学时,她撇着嘴、面露委屈隐忍之态问道:“妈妈,你能不能早一点接我回家?”我连忙追问缘由,要知道她此前向来希望我晚点去接,以便能与同学多相处片刻。女儿起初支支吾吾不愿言说,经我再三安抚,才不安地开口:“林倩(她的同桌)总说我做作业速度慢,还频繁出错,是因为脑子笨,所以大家都不喜欢和我玩,妈妈也不喜欢我,才会很晚来接我回家。”话音刚落,她便失声痛哭。
我听完既气愤又无奈,气愤的是同桌竟心存如此恶意,无奈的是女儿竟被寥寥数语影响,陷入他人的认知引导中。回到家后,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本想与女儿深入探讨校园社交相关话题,却发现女儿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校园环境中,不少同学会通过 PUA、打击、抱怨等多种方式,反复向他人灌输负面观点,使他人在无意识中接受并内化这些观点,进而改变原本的行为与态度,这便是“无意识洗脑”。
孩子天生渴望群体认同,加之心智尚未成熟,三观尚未完全确立,因而极易受到同伴影响,被左右思想。尤其是以下 5 种隐秘的洗脑行为,看似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如同慢性毒药,悄无声息地侵蚀孩子的心智。
放下焦虑,正向养育,对谈知名校长刘玉新:如何点燃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01 否定:“你就是不擅长……”
知乎有位网友曾分享,她自幼数学成绩尚可,但升入五年级后,成绩便逐渐下滑,问题的根源出在她的同桌身上。当时班上有位女生数学成绩较差,老师便将其调为她的同桌,希望她能帮忙辅导,但这位同桌总将“女孩就是不擅长数学”挂在嘴边——当她数学考得高分时,同桌会称她只是运气好,恰好考到熟悉的内容;而一旦她考试失利或是遇到难题,同桌便立刻表示这是必然结果,只因女孩本就不是学数学的料。
斯坦福大学催眠专家戴维·施皮格尔博士明确指出:“ 12 12 12岁以前,人的大脑信息传递途径尚未成熟,有近 85 % 85\% 85% 的儿童催眠感受性极高, 4 4 4- 10 10 10岁的儿童最容易接受催眠暗示。”来自同学的一句句“你就是不擅长……”,本质上都是一种暗示,如同一道道高墙,将孩子围困其中,使其无法认清自身的潜力与价值,否定的话语听得多了,即便原本自信的人,也难免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
02 抱怨:“××老师的课太无聊了,听得让人想睡觉。”
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提出过“情绪污染”的概念,他让一位心情舒畅的人与一位愁眉苦脸、烦闷暴躁的人共处一室,结果不足半小时,原本笑容满面的人便不自觉地陷入悲伤情绪,这一过程悄无声息,让人防不胜防。校园里,不少同学便是行走的“污染源”,他们满身负能量,四处吐槽抱怨“学习古诗文有什么用?枯燥又乏味,毫无实际价值!”“数学课太无聊了,听得让人想睡觉”。
这些抱怨的话语,孩子起初或许只是听听而已,但久而久之,便会对古诗文、数学课产生厌倦心理。每当上课,脑海中便会浮现“这节课肯定很无聊”的声音,随后孩子便会开始走神,无法专注聆听老师授课,成绩也随之逐渐下滑。这便是负能量的可怕之处:看不见、摸不着,却具备极强的传播性与杀伤力,如同病毒一般,一旦被感染,孩子便会被吞噬于负面情绪的泥沼中。

03 消极:“学习好又怎样,以后还不是打工……”
长久以来,校园中总流传着一种偏颇的声音,“大学毕业就失业,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本科毕业又怎样,还不是要给只有小学毕业的老板打工”“读书那么辛苦,不如做个网红,轻松就能赚钱”,这样的声音听多了,本就学习压力较大的孩子,只会更加抵触读书,一心只想玩游戏、刷视频,甚至产生放弃学业去做网红的想法。
杭州一位名叫凯航的男孩,初三时便因听信同学“读书无用”的言论,未参加中考便辍学打工。如今十几年过去,他在工厂打过工、送过外卖、也干过工地,每日劳作既苦又累,这才幡然醒悟:当初自信满满踏上的,并非坦途,而是一条滑向深渊的陡坡。他说:“你把学历当废纸,社会就会把你当废物。”诚然,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却依然衣着体面的案例,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用个例替代普遍情况,轻信“读书无用论”,只会让未来之路布满荆棘,步履维艰。
04 捧杀:“你都这么聪明了,还要这么努力呀?”
曾看过一个故事,乌鸦嫉妒孔雀斑斓的羽毛,于是夸赞道:“孔雀之羽,美绝无双,即便是太阳之光也不及分毫。”孔雀心花怒放,高扬尾羽,尽显风华,乌鸦又接着夸赞:“如此绝世之姿,理应被万兽共赏,尊您为林间之王。”孔雀对此深信不疑,自此怠于觅食、忽视冬储,终日立于枝头炫耀羽毛,期盼四方赞美,最终因寒冬无食而饿死。
鲁迅先生说,杀人不一定用刀,捧杀可能是最高明的手段——把人捧上天,使其狂妄自大、忘乎所以。一位高考失利的学生曾无比后悔地表示,自己最大的错误,便是把恭维的假话当成了事实。高三时,他从外地转回户籍地读书,结交了一位嘴巴很甜的同学,对方经常对他夸赞“不愧是你,解题轻轻松松”“凭你的智商,不用刷题一样拿第一”,在糖衣炮弹的攻势下,他不免飘飘然,作业专挑难题解答,对基础题型一概不理,即便考试成绩不理想,也只归咎于马虎,并未正视问题,最终高考失利,遗憾收场。“捧杀”于人而言,便是一把温柔的刀,杀人于无形,毕竟当谗言足够顺耳、足够美丽,便少有人会用理智去审视真实情况。
05 贬低:“你牙齿那么难看,你怎么敢张口笑?”
博主@CC 爸妈分享过朋友女儿的亲身经历,朋友的女儿上学后,结识了一位性子温和、爱笑的新同学,两人很快成为好友,但一段时间后,朋友发现一向活泼开朗的女儿变得越来越自卑、内向,还总反复询问“妈妈,我是不是太黑了?”“我穿黄色不好看吧?”“我是不是不会说话,招人嫌啊?”。
朋友这才意识到,女儿的自我认知与那位同学密切相关,她曾听到那位同学多次打趣自家闺女:“你本来就黑,还穿黄色?那不显得你更黑了”“你牙齿那么难看,还是别张嘴笑了”“你情商低,除了我,真不知道还有谁会和你玩”。那位同学说这些话时并无恶意,朋友起初也只当是同学间的玩笑,万万没想到,看似大大咧咧的女儿,竟将这些言论悉数记在心里,深受影响。傅首尔曾说,让人自信很难,但让人自卑却易如反掌,尤其是孩子,只要天天对他说“你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一定会深信不疑。孩子天性敏感,尤其在意周围同学的评价,即便看似是打趣的话语,只要暗含贬低,便会一点点蚕食孩子的自信心,让自卑的种子在心中疯狂生长。
06 帮孩子远离“无意识洗脑”,父母可从两点入手
当孩子走进学校,便踏入了一个小型社会,这里既有真善美,也存在假恶丑,我们无法替孩子筛选同学,更无法全程规避生活中的恶意,不妨从以下两点入手,帮助孩子建立“心理防线”。
1. 区分同伴类型,靠近积极向上的群体
朋友曾聊起她女儿的经历,小学二年级时,一向热爱跳舞的女儿突然拒绝去练舞,朋友生气地责备了她,女儿却反驳:“我同桌说了,舞蹈是取悦他人的运动,低俗的人才会去练。”更让她气愤的是,女儿还曾多次撒谎骗钱,被发现后竟理直气壮地表示:“我同桌也是这么做的,为什么我就错了?”无奈之下,朋友只能联系老师为女儿调换座位,又找了许多案例,向女儿讲解如何选择朋友、该向什么样的同学学习,以及交友不慎的危害,女儿这才明白,与谁同行至关重要——跟着苍蝇只能进厕所,跟着蜜蜂才能找到花朵。后来,女儿与一位三观正、品行佳的同学成为好友,两人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再也没让家长操心。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当孩子远离那些不断消耗他、让他陷入焦虑、自卑、内耗的同伴,自然不易被负面言论洗脑。
2. 区分观点与事实,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容易被他人三言两语洗脑的孩子,大多是因为无法区分观点与事实,只能被动接受外界信息输入。因此,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妨多做“区分事实与观点”的练习:所谓事实,是客观存在、可被证实真伪的内容;而观点,只是个人的感受或看法。例如,两个孩子踢球,一个孩子多次未踢进球门,对方说“你没踢进去”,这是事实;但如果说“你真笨”“你总是做不好”,这类带有主观评判的表述,便是观点。同一个事实,不同人可能产生多种甚至矛盾的观点,面对他人的言论,不必跟风附和,应先判断其是事实还是观点。当孩子学会辨别信息、具备初步的过滤能力,便能从他人的隐性攻击中抽离,成为头脑清晰、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07 守住社交关,为孩子的成长护航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父母与儿童相互的世界,一个是同伴的世界。”同伴是孩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靠近什么样的同学,便可能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守好孩子的社交关口,尽早引导孩子远离喜欢否定、抱怨、捧杀、消耗、贬低他人的同伴,学会辨别并靠近那些真正为他着想、陪他前进、引他成长、传递正能量的人。
比霸凌更可怕的校园“无意识洗脑”:孩子正被悄悄毁掉,父母却一无所知!
原创 小树妈妈 2025 年 2 月 20 日 12:12 江苏
文 | 小树妈妈
不知道姐妹们是否发现,孩子年龄越大,越容易被同龄人影响,而我们做父母的,却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远比在家中漫长,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更多是同学和老师,而非家长。快开学了,朋友们相聚聊天时都在吐槽:孩子在家时还算容易管教,但一到学校,很多想法和观念便容易被身边人“同化”。
比如关于“玩手机不对”“吃糖伤牙”这类道理,你在家中反复叮嘱,孩子会觉得有道理,但从学校回来后便不再听从,当你询问缘由,孩子只会理所当然地回答:“同学都这样啊。”还有些时候,孩子会特别讨厌某个同学,频繁数落对方邋遢、脑子笨、不合群,可实际上,他根本不了解对方,两人也并无交集,这大抵是因为同学间的频繁讨论,无形中放大了他人的缺点,导致孩子产生了偏见。
仔细想来,孩子的这些行为和想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无意识洗脑”,其核心是在不知不觉中,让人接受并改变原有思想、观点和行为的方式。这种“洗脑”极具隐蔽性,不仅父母难以察觉,就连当事人也不易发现,尤其是未成年孩子,缺乏独立判断能力,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01 隐蔽的“洗脑”,悄悄侵蚀孩子的认知
校园中的“无意识洗脑”,最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一种看不见的危险,会潜移默化地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可能带偏其三观与价值观。看过一位博主的真实分享,她高考失利后,才逐渐意识到自己最宝贵的高中三年,竟一直被身边人“无意识洗脑”。
她回忆,高一阶段自己原本对数学老师印象不错,但周遭同学都对这位老师意见很大,吐槽指责的声音不绝于耳,与她关系要好的同学和朋友,也会时不时念叨“数学不好学”“学不会数学”“数学太讨厌了”。听了太多抱怨老师的话,博主也跟着加入吐槽行列,渐渐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学习兴趣持续下降,听课也变得吃力,最终高考失利,数学成绩严重拖了后腿。回头再看曾经一起吐槽的同学,有人的成绩并未受到丝毫影响,这让她幡然醒悟:“千万不要被外界影响,否则伤害的终究是自己。”

这种“无意识洗脑”并非个例,许多人都曾深受其害:上学时,同学反复说“英语课好无聊”“让人犯困”,原本喜欢英语的自己,后来也觉得无聊,不愿学习;班级学霸天天嚷嚷“回家就睡觉”,自己也照做,可人家考试拿满分,自己却考了倒数;原本认真听课,听不懂也会强撑,可同桌在旁边喊累喊困,自己也跟着摆烂,最终成绩一落千丈。除了上述情况,校园中常见的“无意识洗脑”还包括同学间散播的负能量,他们对什么都看不惯,要么怼天怼地怼老师,要么对其他同学评头论足、说闲话、贴标签;还有些高年级孩子,会频繁传播网上的不实言论,比如“大学无用论”“毕业即失业”,或是引发容貌焦虑的“颜值即正义”“三观跟着五官跑”等观点,这类话语,成年人听多了尚且容易迷茫焦虑,更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孩子。
02 孩子易被校园“洗脑”,源于三个关键因素
与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她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整天念叨‘读书是正道’‘考大学有好前途’,孩子完全不受影响,却会被同学的言论左右?”其实,孩子在学校更容易被“无意识洗脑”,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
01 社会认同效应
人是群体动物,孩子在学校中喜欢从众,本质上源于集体压力。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效应”,指的是个体面对群体压力时,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以获得认同感、避免被排斥的心理现象,通俗来讲就是“随大流”。就像前面提到的博主,她并非真的讨厌数学老师,甚至曾对数学充满兴趣、对老师抱有好感,但由于班级同学和朋友都在批评老师,为了融入群体、避免被孤立,她选择了盲从跟风。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沃尔特·李普曼所说:“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
02 认知吝啬鬼效应
心理学家费斯克和泰勒在 1984 年提出“认知吝啬鬼效应”,通俗来讲,就是大脑天生偏爱“省力模式”,处理复杂信息时倾向于尽量少动脑筋,以省力的方式做出决策。这一点不难理解:当身边同学反复念叨“某个老师讲课枯燥”“课程听不进去”“毫无兴趣”时,大脑在认真分析这些评论的真实性之前,就会为了省力而直接选择相信;同样,面对同学散播的不实观点,孩子尚未查证信息来源,便会因“感觉有道理”而让大脑走“捷径”,将观点当成事实。
03 负面偏好
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更容易对“负面信息”敏感,且记忆更为深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调查显示:普通人脑海中每天会闪过 1.2 1.2 1.2万至 6 6 6万个念头,其中 80 % 80\% 80% 是消极的, 95 % 95\% 95% 的念头与前一天完全相同。有句话说得好:“坏比好更强大。”这也是孩子更容易被负面信息触动、影响的原因——对怼老师的话记忆深刻,对嘲笑同学的评价信以为真,对散播焦虑的观点深信不疑。

03 建立“反洗脑”能力,是孩子成长的核心驱动力
我们总强调“成长的驱动力”,认为多引导孩子接受积极正面的信息,更利于其学习进步。但很多家长忽略了,在信息化时代,教会孩子识别身边“有毒的信息”、提升“反洗脑”能力,其实更为重要。有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高考筛选的,也包括抵御干扰的能力。”
要培养这种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接受任何信息前,尤其是干扰学习的言论,不要全盘接纳,而要始终保持主见,遇事先存疑,查证后再做判断;二是帮助孩子分清“事实与感受”,当他人发表负面观点,比如评价同学不好、吐槽老师差劲时,先明确这是对方的个人感受,还是基于事实本身,若是感受,便保持自身态度,不盲从;若是事实,也需酌情三思,明确自身立场。
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孩子多读书、多了解世界,避免陷入“信息茧房”。为什么爱看书、爱思考的孩子很难被“洗脑”?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决定了,会习惯性地对外部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后再吸收,单一的信息源无法让他们立刻认同,他们更倾向于从书中寻找答案、向老师和同学求证。
还需强调一点:让孩子远离“毒友谊”,多与正能量的人相处,能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担忧。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当孩子身边总围绕着不爱学习、爱吐槽抱怨的同学,他会潜意识认为这种状态是正常的。有网友用切身经历告诫:“和负能量爆棚、动辄抱怨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渐渐变得消极、堕落、不思进取。”因此,让孩子识别身边的“毒友谊”,主动靠近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伙伴,自然不会被负面信息缠绕。
最后,分享一段很有道理的话,也希望能成为提醒孩子的语录:“任何时候都要遵从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不要被他人的舆论所影响。人心复杂,深不可测,坚持走好自己的路便好。”

“学霸一句话,毁了我的高考!”校园无意识洗脑远比你想象中可怕…
之心麻麻 小寻实验室 2025 年 3 月 13 日 08:00 上海
小时候在学校,你是不是经常听到同学对老师的抱怨?“这节课太无聊了,学了也没用”“我从来不复习,八点钟就睡觉了”“我不喜欢语文老师,这个词都能读错”;向学霸汲取经验时,还可能得到他们看似“潇洒”的回复:“我也没怎么学习,晚上七点就开始打游戏,八点就睡觉了。”
现在的孩子也是如此,有些孩子信以为真,全然抛弃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最终成绩一落千丈。这些同学间散播的负能量,正是校园中的“无意识洗脑”,这类话语,成年人听多了尚且容易迷茫,更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孩子。比起校园霸凌,这是一种更隐秘、更可怕的威胁——它如同慢性毒药,悄然侵蚀孩子的心智,而家长往往毫无察觉。
1 那些被“无意识洗脑”伤害的孩子
看过一位博主的真实分享,她高考失利后,才逐渐意识到最宝贵的高中三年,竟一直被身边人“无意识洗脑”。她回忆,高一阶段自己原本对数学老师印象不错,但周遭同学都对这位老师意见很大,吐槽指责的声音不绝于耳,与她关系要好的同学和朋友,也会时不时念叨“数学不好学”“学不会数学”“数学太讨厌了”。
听了太多抱怨老师的话,博主也跟着加入吐槽行列,渐渐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学习兴趣持续下降,听课也变得吃力,最终高考失利,数学成绩严重拖了后腿。回头再看曾经一起吐槽的同学,有人的成绩并未受到丝毫影响,这让她幡然醒悟:“千万不要被外界影响,否则伤害的终究是自己。”
“无意识洗脑”总在不知不觉中,通过重复、暗示、引导等方式,让孩子接受并内化负面观点与价值观,这种洗脑方式具有极强的隐匿性和长期性,会悄无声息地侵蚀孩子的心智,让他们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变得盲目、焦虑、抑郁。前几日接小川放学时,他一脸闷闷不乐地说:“妈妈,你能不能早点来接我?”这让我十分意外,因为往常他总是希望我晚点去接,以便能和同学们多玩一会儿。经一番安抚后,他终于道出实情:同桌最近频繁数落他做作业慢、错误多,甚至暗示他脑子笨,这让他倍感难受,甚至产生了不想上学的念头。
斯坦福大学催眠专家戴维·施皮格尔博士曾指出: 12 12 12岁以前儿童的大脑信息传递途径尚未成熟,尤其是 4 4 4- 10 10 10岁的儿童,催眠感受性极高,极易受到外界暗示的影响。那些来自同学的“你就是不擅长……”的言论,如同高墙般将孩子围困,让他们难以看到自身的潜力与价值,长此以往,即便是自信满满的人,也难免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

2 校园为何易成为“无意识洗脑”的温床?
校园中的“无意识洗脑”,利用了群体效应、同伴压力、大脑的思维特性和负面信息偏向性,在无形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或是让一方在无意识中被迫认同另一方的观点。人是群体动物,孩子在学校中存在从众倾向,这源于集体压力,同伴间的关系与互动会产生无形的约束力,尤其是好朋友的“无意识洗脑”,影响往往更为深远。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便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从众实验,揭示了人们面对群体压力时的选择倾向。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从三条线段中挑选出与参考线段等长的一条,同时安排实验助手故意给出错误答案,结果令人惊讶:当所有助手都选择错误线段时,超过三分之一的参与者也会跟随选择错误答案,坚持正确答案(选 C)的人反而最少。这个著名实验证明,即便明知道答案错误,人们为了不被孤立、与群体保持一致,也可能放弃自己的判断,选择盲从。
此外,著名的“认知吝啬鬼效应”也能解释这一现象:大脑天生偏爱“省力模式”,处理复杂信息时倾向于尽量少动脑筋,以省力的方式做出决策。当身边同学反复念叨“某个老师讲课枯燥”“课程听不进去”时,大脑在分析这些评论的真实性之前,可能会直接选择相信,以节省认知成本。
不知你是否发现,现实生活中负面舆论的传播速度总是更快?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更容易对“负面信息”敏感且记忆深刻。校园中那些怼老师、嘲笑同学、散播焦虑的负面观点,更容易被孩子关注和记住,“读书无用论”“学习好也没用”等消极言论,比积极鼓励的话语更能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同时,当同学满身负能量,四处吐槽课程、老师或学习内容时,还会产生“情绪污染”,这种负面情绪会像病毒一样传播,让原本没有负面情绪的孩子受到影响,对学习和校园生活产生厌倦。
3 帮孩子建立“反洗脑”能力,筑牢成长防线
如何让孩子抵御“无意识洗脑”的负面影响?家长往往是孩子最后的防线。当小川在学校遭受同桌贬低时,我采取的措施是:鼓励他多向老师请教问题,多与学习上进的同学交流讨论,同时无视同桌的负面言论。父母的支持与孩子自身的强大,永远是抵御流言与负面能量的最佳武器。
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我们更要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分辨“事实与感受”。如果同学吐槽某个老师差劲,先引导孩子思考:这是他人的主观感受,还是基于事实的评价?若是他人的感受,便引导孩子摆正自身学习态度;若是自己也有类似感受,也需酌情三思,明确自身立场与应对方式。
除此之外,应引导孩子多读书、汲取课外知识,避免陷入“信息茧房”。为什么爱看书、爱思考的孩子很难被“洗脑”?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决定了,会习惯性地对外部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后再吸收,单一的信息源无法让他们立刻认同,他们更倾向于从书中寻找答案,向老师、同学或其他工具求知佐证。
最后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识别身边的“毒友谊”,主动靠近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伙伴。如此一来,孩子自然不会被负面信息纠缠,能够在健康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用这句话与每一位孩子和家长共勉:“任何时候都要遵从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不要被他人的舆论所影响。人心复杂,深不可测,坚持走好自己的路便好。”
告诉闺女:学校里有一种“隐形的毒药”,一定要警惕!
原创 申如意 如意的世界 2025 年 7 月 17 日 07:00 北京
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我家闺女今年上初一,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上学后不再喜欢亮色物品,下雨时宁愿淋雨,也不愿带小时候最爱的黄色雨伞。问她原因,她说“同学们都说这个颜色太幼稚了”,我告诉她“自己喜欢就好”,她却反驳:“幼稚的颜色可以喜欢,但不能用。”我知道,孩子这是被“无意识洗脑”了。
我能理解孩子为了获得同伴认同,而放弃部分自我想法的心态,但生活用品的选择尚且无关紧要,若这种影响涉及学习,便需要格外警惕。有些孩子原本成绩不错,却突然对某门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孩子会频繁抱怨“数学课太无聊”“语文老师讲课像催眠”……遇到这种情况,别急着责怪孩子不努力,他们可能正在被一种“隐形毒药”侵蚀——无意识洗脑。这种洗脑并非来自老师或家长,而是源于他们最信任的同学、朋友。
1 什么是无意识洗脑?
无意识洗脑,是指个体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被周围人的负面言论、情绪或观念影响,逐渐改变自身行为与态度的过程。比如同学 A 天天抱怨“数学课太无聊了,听得我想睡觉”,同学 B 总说“学这么多有什么用?以后还不是打工”,朋友 C 经常贬低“你连这个都不会?太笨了吧”。孩子起初可能只是听听这些话,但时间久了,这些声音会逐渐内化为潜意识,他会真的觉得学习无聊,上课时脑海中总浮现“好无聊、不想学”的念头,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便是无意识洗脑的可怕之处,如同慢性毒药,在不知不觉中侵蚀孩子的成长。
2 校园中最常见的 5 种无意识洗脑行为
(1)否定型:“你就是不擅长……”
典型言论包括“女生数学就是差”“你作文写得烂,别浪费时间了”,这类话语会让孩子深信自己“能力不足”,进而放弃努力,自我设限,失去突破的勇气。
(2)抱怨型:“××课太无聊了!”
“语文课真没意思,老师讲得我想睡觉”“背古诗有什么用?又用不上”都是这类洗脑的典型表达,长期听这类话,孩子会对对应课程产生抵触情绪,上课容易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成绩逐渐下滑。
(3)消极型:“学习好又怎样?以后还不是打工。”
“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工作”“现在网红赚钱多容易,读书累死了”等言论,会直接消磨孩子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对读书的意义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辍学“走捷径”的想法,耽误人生发展。
(4)捧杀型:“你都这么聪明了,还努力干嘛?”
“你天赋这么好,不用刷题也能考第一”“你这么厉害,随便学学就行了”这类恭维,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忽视基础积累,不再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最终因知识体系薄弱导致成绩暴跌。
(5)贬低型:“你牙齿那么难看,还敢笑?”
“你穿这个颜色真土”“你情商低,没人愿意和你玩”等话语,会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变得自卑、敏感,过度在意他人评价,甚至产生厌学、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看似“无心”的话语,实则像一把把小刀,一点点割掉孩子的自信与成长动力,对身心发展造成隐性伤害。
3 如何帮助孩子抵御无意识洗脑?
(1)教孩子区分“毒同学”与“好同学”
引导孩子远离那些整天抱怨、消极负面、爱贬低他人的同伴,主动结交积极向上、热爱学习、懂得尊重他人的朋友。好的同伴会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而负面同伴只会持续消耗孩子的情绪与精力,影响成长节奏。
(2)训练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告诉孩子:“别人的感受不等于你的感受,不要让他人的意见淹没你内心的声音。”让孩子明白,别人觉得课程无聊,不代表课程本身无趣,他可以主动探索学科中的兴趣点;别人否定他的能力,不代表他真的不行,努力与坚持才是决定结果的关键。鼓励孩子遇事多问“为什么”,不盲目跟风他人观点,形成自己的判断。
(3)引导孩子守住自身立场
告诉孩子,遇到总爱抱怨的同学,不必强行回应,笑笑即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更重要。同时,教会孩子建立正向信念,鼓励他们常用积极的语言自我暗示,比如“数学有难度,但我可以慢慢攻克”“语文课很有趣,我能从中发现新知识”,用正向表达重塑思维,用积极行动改变现状。
无意识洗脑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影响,他不会说“我被洗脑了”,只会说“我就是不喜欢数学”“学习没意思”。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替孩子屏蔽所有负面声音,能做的是帮他建立“心理防火墙”:让他懂得“别人的感受不等于是我的感受”,让他学会“靠近阳光,远离阴霾”,让他相信“我的人生,我说了算”。
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独立思考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嘈杂的世界中守住内心,坚定前行。
via:
- 女儿被 pua 后我才发现,比校园霸凌更可怕的,是这种隐秘的“无意识洗脑”
https://mp.weixin.qq.com/s/ZAMihDT_aKycHiRReRf53Q - 比霸凌更可怕的校园“无意识洗脑”:孩子正被悄悄毁掉,父母却一无所知!
https://mp.weixin.qq.com/s/GEm6I-2sLGC1sh0P9ynkRA - “学霸一句话,毁了我的高考!”校园无意识洗脑远比你想象中可怕…
https://mp.weixin.qq.com/s/8u1fY_JD6HMmdOyygeWSlw - 告诉闺女:学校里有一种“隐形的毒药”,一定要警惕!
https://mp.weixin.qq.com/s/qdq_1t8TiGspQ8w9dbMrIA
1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