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流程
真想取名字叫流程,甚至画个流程图。对,当理科生都魔怔了。可以画个时序图。
最开始是一个数学学霸在利用官府账册做应用题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家长歙县总是要交8780匹生绢的名目为“人丁丝绢”税。为什么要交这个呢?他根据《大明会典》和《徽州府志》查到,是之前明太祖改元税的时候,歙县少算了,这个是后来被中书省查出有改了税额。但是要补也补不了这么多,这8780匹生绢应由六县共同承担。却可能因为户吏徇私,让歙县一个县承担了。学霸呢就想为自己的家长伸张正义,上书了巡抚和巡按。当时巡抚是海瑞,海刚峰,自然就让查。但是这个就触及到了除歙县以外的五县,如婺源县的利益。所以五县就实施拖延战术。正巧海瑞被调职了,没了靠山,这事儿就要凉了。学霸决定进京上访,这个京是南京,想要推动这个事情。因为回家途中遭遇危险,于是携家眷逃离。然后这事真就这么暂且凉了。直到万历三年,可能是在张居正首辅的指示下,又重新翻出来了,而且各个部门极力推动。并且这次歙县为了自己能减少税赋,得到了曾经是高官的乡绅乡宦的支持,学霸也重新站了出来,歙县引起团战。婺源等五县相继参战,自己拿出了自己的证据。甚至提到了要查黄册,但是黄册对此事的记载缺失,于是歙县主张按照《大明会典》,于是召集了一批官员商量咋弄。制定出来一个个方案,最后减少了歙县3300两银子,减少的这部分让其他五县均平。甚至得到了皇上的批准。五县懵逼了。在看到歙县对学霸的欢迎仪式之后,五县暴乱了。这次乱的很疯狂。就是乌合之众里面提到的,群众总是容易受到煽动,怀着侥幸心理和法不责众的心里,任意妄为,甚至威胁官员。然后就是政府平乱。乱事平定之后,又商讨方案,在万历七年第五版方案出炉,最后五县也不均摊这部分赋税了,让徽州府和兵备部承担。终于,差不多结束了。问责过程,学霸被流放,引起暴乱的人也被流放。当然这些在政府看来是闹事分子的人,在自己家乡人的眼里都是英雄、义士啊。
部分细节
主人公,帅嘉谟
他让我想起了张公案中的张屏。是一个较真的人,偏偏人家的数学还很厉害。应该还是一个不怕事,热爱家乡的人。
利益集团、利益驱动
在这场歙县与五县大战的丝绢案中,基本有三大利益集团,歙县、五县抱团、和政府。歙县和五县抱团大概都是因为钱财,毕竟多加一份税赋,自己的族人和乡民都要多承担一份压力。哎,百姓啊,各自有各自的苦。而政府在这场纠纷中更多的考虑是社会稳定。具体到官场各位老爷来说就是自己的前途了。当然还有海瑞等清正廉洁的官员,可能对于这类事件就是真正的希望做到公平公正了。
大明官场体制,税收问题
大明可以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以及一南一北两个直隶,可将它们粗略地理解为省份。南直隶下有一个徽州府,一共统辖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歙县为其中最大的县,并且为附郭,即徽州府设在歙县内,与歙县县衙同城办公。
明代的疆土管理分别隶属于两大系统:
- 行政系统
- 六部
- 布政使司
- 府
- 县
- 军事系统
- 五军都督府
- 都指挥使司
- 卫
- 千户所
明代的疆土管理机构变化颇大,以上只是部分摘抄于书中。
徽州民风–健讼
徽州好打官司,这让我想起了星爷的电影《九品芝麻官》,特别是里面的讼师方唐镜。书中还写道,当时的百姓“民习律令”,并且家中都有一个小本本,没事就暗搓搓地记录下别人的言行,以便打官司时甩出来当做证据。
这是很有趣的一个民风啊,以前还真是没有听说过,不知道安徽如今还有这样的民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