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基础 | 零空间 / 行空间 / 列空间 / 左零空间 / 线性无关 / 齐次 / 非齐次

注:本文为 “线性代数 | 空间 / 齐次性” 相关合辑。
图片清晰度受引文原图所限。
略作重排,未全校去重。
如有内容异常,请看原文。


线性、非线性、齐次与非齐次的概念辨析

Mr DaYang 于 2020-05-04 13:03:28 发布

一、概念界定

在数学(尤其是代数、微分方程等领域)中,“线性”“非线性”“齐次”“非齐次”是描述表达式或方程结构的基础术语,其定义需结合数学语境精准理解,避免歧义。

1. 齐次性(Homogeneity)

“齐次性”源于英文“Homogeneity”,其含义为:用于描述一组具有相同“成员(member)或部分(part)”属性的事物。核心内涵是 “属性的一致性”——即一组对象(如多项式的项、方程的两边)在某一特定属性上满足统一标准。在数学中,这一“特定属性”通常指向“次数的统一性”(如多项式各项的次数相同、方程两边的次数相等),是后续判定“齐次多项式”“齐次方程”的核心依据。

例如:若多项式中所有项的“变量指数之和”(即项的次数)完全相同,则该多项式满足“齐次性”,可称为齐次多项式。

2. 线性(Linearity)

从代数本质来看,“线性”的核心是 “一次性与可分离性”,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 次数条件:表达式中涉及的“量”(包括标量、矢量、函数、矩阵、导数等)的最高次数为 1;
  • 运算条件:“量”之间不包含乘法、除法、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等非线性运算(即“量”需保持“独立分离”状态,无交叉作用)。

从几何意义来看,二维平面中“线性表达式”对应的图像是直线,这也是“线性”名称的直观来源。

3. 齐次(Homogeneous)

在方程或多项式的语境中,“齐次”是“齐次性”的具体体现,核心特征是 “无独立常数项,且各部分次数统一”

需注意:“无独立常数项”并非单纯指“不含常数”,而是指表达式中不存在“次数为 0 的独立项”(常数项的次数为 0),且所有含变量的项需满足次数一致(后续结合实例详解)。

二、线性与非线性的判定方法

判定的核心是观察表达式中“量”的次数及运算类型,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线性的判定

满足“线性定义”中“次数为 1”且“无非线性运算”的表达式,即为线性表达式。

1. 代数示例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直线方程均为线性表达式,例如:
y = x + 1 y = x + 1 y=x+1

  • 分析:变量 x x x 的次数为 1,变量 y y y 的次数为 1;表达式中仅包含加法和乘法(系数与变量的乘法),无乘法(变量间)、指数、对数等运算,符合线性定义。
2. 扩展示例(多变量/函数)
  • 多变量线性表达式: z = 2 x + 3 y z = 2x + 3y z=2x+3y x , y , z x,y,z x,y,z 均为一次,无变量间运算);
  • 线性函数关系: f ( x ) = 3 x − 2 f(x) = 3x - 2 f(x)=3x2(函数值与自变量为一次关系,无非线性运算)。

(二)非线性的判定

若表达式不满足“线性”的任一条件(即“量的次数≠1”,或“量参与非线性运算”),则为非线性表达式。

1. 代数示例
  • 二次函数(次数≠1): y = x 2 + 1 y = x^2 + 1 y=x2+1
    分析:变量 x x x 的次数为 2,不符合“最高次数为 1”的条件,故为非线性;
  • 指数函数(非线性运算): y = 2 x + 3 y = 2^x + 3 y=2x+3
    分析:自变量 x x x 参与指数运算(非线性运算),即使次数看似“1”,仍为非线性;
  • 变量间乘法(非线性运算): z = x y + x z = xy + x z=xy+x
    分析:包含变量 x x x y y y 的乘法运算(非线性运算),故为非线性。
2. 几何特征

非线性表达式对应的图像通常为曲线(如二次函数对应抛物线、指数函数对应指数曲线),这与线性表达式的“直线”特征形成鲜明对比。

三、齐次与非齐次的判定方法

判定的核心是“多项式次数的统一性”与“是否含独立常数项”,需先明确多项式次数的定义
多项式中某一项的次数 = 该项所有变量的指数之和;多项式的次数 = 各项次数中的最大值(但齐次多项式需所有项次数相同)。

(一)齐次的判定

“齐次”的核心是“无独立常数项,且各部分次数统一”,具体可分为“齐次多项式”与“齐次方程组”两类:

1. 齐次多项式的判定

满足“所有项的次数完全相同”的多项式,即为齐次多项式(无独立常数项,因常数项次数为 0,无法与其他项的次数统一)。

示例1:二元二次齐次多项式

x 2 + 2 x y + 3 y 2 x^2 + 2xy + 3y^2 x2+2xy+3y2
逐项分析次数:

  • x 2 x^2 x2:变量 x x x 指数为 2, y y y 指数为 0,次数 = 2 + 0 = 2;
  • 2 x y 2xy 2xy:变量 x x x 指数为 1, y y y 指数为 1,次数 = 1 + 1 = 2;
  • 3 y 2 3y^2 3y2:变量 x x x 指数为 0, y y y 指数为 2,次数 = 0 + 2 = 2;

结论:所有项次数均为 2,无独立常数项,故为齐次多项式(次数为 2 的齐次多项式)。

示例 2:三元五次齐次多项式

a 2 b 3 + a 4 b a^2b^3 + a^4b a2b3+a4b
逐项分析次数(变量为 a , b a,b a,b,默认其他字母为常数):

  • a 2 b 3 a^2b^3 a2b3 a a a 指数为 2, b b b 指数为 3,次数 = 2 + 3 = 5;
  • a 4 b a^4b a4b a a a 指数为 4, b b b 指数为 1,次数 = 4 + 1 = 5;

结论:所有项次数均为 5,无独立常数项,故为齐次多项式(次数为 5 的齐次多项式)。

2. 齐次方程组的判定

满足“方程两边各项次数均相等”的方程组,即为齐次方程组。需特别注意:
常数“0”可视为任意次数(因 0 = 0 ⋅ x 0 = 0 ⋅ x 1 = 0 ⋅ x 2 = … 0 = 0 \cdot x^0 = 0 \cdot x^1 = 0 \cdot x^2 = \dots 0=0x0=0x1=0x2=),因此“0”能与方程左边任意次数的项匹配,使两边次数统一。

示例:二元二次齐次方程

x 2 + 2 x y + 3 y 2 = 0 x^2 + 2xy + 3y^2 = 0 x2+2xy+3y2=0
分析:

  • 左边:齐次多项式,各项次数均为 2;
  • 右边:常数“0”,可视为次数 2(与左边次数统一);
  • 无独立常数项(右边“0”非独立常数项,而是次数适配项);

结论:方程两边次数相等,无独立常数项,故为齐次方程。

(二)非齐次的判定

“非齐次”的核心是“存在独立常数项,或方程两边次数不统一”,最典型的形式是“非齐次方程组”(非齐次多项式因含独立常数项,已不满足“齐次性”,故通常不单独定义“非齐次多项式”,而是通过方程组体现)。

示例:二元二次非齐次方程

x 2 + 2 x y + 3 y 2 = 1 x^2 + 2xy + 3y^2 = 1 x2+2xy+3y2=1
分析:

  • 左边:齐次多项式,各项次数均为 2;
  • 右边:独立常数项“1”(次数为 0,与左边次数 2 不统一);
  • 存在独立常数项“1”,破坏了“次数统一性”;

结论:方程两边次数不相等,含独立常数项,故为非齐次方程。

扩展说明

非齐次方程的本质是“齐次方程加独立常数项”,例如上述方程可改写为:
( x 2 + 2 x y + 3 y 2 ) − 1 = 0 (x^2 + 2xy + 3y^2) - 1 = 0 (x2+2xy+3y2)1=0
其中“ x 2 + 2 x y + 3 y 2 x^2 + 2xy + 3y^2 x2+2xy+3y2”是齐次部分,“ − 1 -1 1”是独立常数项(非齐次部分),二者结合构成非齐次方程。

四、明确“线性”与“齐次”的本质区别

对比维度线性(Linearity)齐次(Homogeneity)
核心判定标准次数为 1 + 无非线性运算无独立常数项 + 各部分次数统一
关注重点“量”的运算类型与次数限制“项”的次数统一性与常数项存在性
典型示例 y = 2 x + 3 y = 2x + 3 y=2x+3(线性,非齐次) x 2 + x y = 0 x^2 + xy = 0 x2+xy=0(齐次,非线性)
关联关系线性表达式可能是齐次或非齐次齐次表达式可能是线性或非线性

例如:

  • 线性齐次表达式: y = 3 x y = 3x y=3x(次数 1,无非线性运算;无常数项,次数统一);
  • 线性非齐次表达式: y = 3 x + 2 y = 3x + 2 y=3x+2(次数 1,无非线性运算;含常数项,次数不统一);
  • 非线性齐次表达式: x 2 + y 2 = 0 x^2 + y^2 = 0 x2+y2=0(次数 2,非线性;无常数项,次数统一);
  • 非线性非齐次表达式: x 2 + y 2 = 4 x^2 + y^2 = 4 x2+y2=4(次数 2,非线性;含常数项,次数不统一)。

从线性代数角度图解:通解、特解、非齐次通解、非齐次特解、齐次通解、齐次特解

Uncertainty!! 已于 2022-08-30 22:02:06 修改

声明:本文为笔者研读《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后,对相关内容形成的个人理解。

一、明确齐次与非齐次方程组的概念

齐次与非齐次方程组的定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实例分析:求解线性方程组

为直观阐释上述概念,首先通过一个具体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过程展开分析,后续将基于该实例进行图解说明。

待求解方程组如下:

(一)构建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该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形式为:

三、非齐次方程组的特解( x p \boldsymbol{x}_p xp,Particular Solution)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标准形式为 R x = d \boldsymbol{R}\boldsymbol{x} = \boldsymbol{d} Rx=d,对应本例的矩阵形式为:

[ 1 0 3 0 1 − 2 ] [ x 1 x 2 x 3 ] = [ 2 1 ] \begin{bmatrix} 1 & 0 & 3 \\ 0 & 1 & -2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x_1 \\ x_2 \\ x_3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2 \\ 1 \end{bmatrix} [100132] x1x2x3 =[21]

1. 特解的求解

选取自由变量 x 3 = 0 x_3 = 0 x3=0(自由变量的取值可任意,此处为简化计算选取 0 0 0),代入方程组可得:

[ 1 0 3 0 1 − 2 ] [ 2 1 0 ] = [ 2 1 ] \begin{bmatrix} 1 & 0 & 3 \\ 0 & 1 & -2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2 \\ 1 \\ 0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2 \\ 1 \end{bmatrix} [100132] 210 =[21]

因此,该非齐次方程组的一个特解为:

x p = [ 2 1 0 ] \boldsymbol{x}_p = \begin{bmatrix} 2 \\ 1 \\ 0 \end{bmatrix} xp= 210

2. 特解的几何意义

从几何角度看,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R x = d \boldsymbol{R}\boldsymbol{x} = \boldsymbol{d} Rx=d 对应三维空间中两个平面的交线,而特解 x p \boldsymbol{x}_p xp 是该交线上的任意一个具体点。

四、齐次方程组的基础解系( x n \boldsymbol{x}_n xn,Special Solution,对应零空间解)

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标准形式为 R x = 0 \boldsymbol{R}\boldsymbol{x} = \boldsymbol{0} Rx=0,对应本例的矩阵形式为:

[ 1 0 3 0 1 − 2 ] [ x 1 x 2 x 3 ] = [ 0 0 ] \begin{bmatrix} 1 & 0 & 3 \\ 0 & 1 & -2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x_1 \\ x_2 \\ x_3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0 \\ 0 \end{bmatrix} [100132] x1x2x3 =[00]

1. 基础解系的求解

将矩阵形式转化为代数方程组:

{ x 1 + 3 x 3 = 0 x 2 − 2 x 3 = 0 \begin{cases} x_1 + 3x_3 = 0 \\ x_2 - 2x_3 = 0 \end{cases} {x1+3x3=0x22x3=0

将主元变量( x 1 , x 2 x_1, x_2 x1,x2)移至等号左侧,自由变量( x 3 x_3 x3)移至等号右侧,可得:

x 1 = − 3 x 3 , x 2 = 2 x 3 x_1 = -3x_3, \quad x_2 = 2x_3 x1=3x3,x2=2x3

令自由变量 x 3 = t x_3 = t x3=t t t t 为任意常数),则方程组的解可表示为:

[ x 1 x 2 x 3 ] = t [ − 3 2 1 ] \begin{bmatrix} x_1 \\ x_2 \\ x_3 \end{bmatrix} = t \begin{bmatrix} -3 \\ 2 \\ 1 \end{bmatrix} x1x2x3 =t 321

因此,齐次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即零空间中的解向量)为:

x n = t [ − 3 2 1 ] \boldsymbol{x}_n = t \begin{bmatrix} -3 \\ 2 \\ 1 \end{bmatrix} xn=t 321

2. 基础解系的几何意义

齐次线性方程组 R x = 0 \boldsymbol{R}\boldsymbol{x} = \boldsymbol{0} Rx=0 对应三维空间中过原点的两个平面的交线,而基础解系 x n \boldsymbol{x}_n xn 是该交线上所有点对应的向量(由自由变量的取值决定向量的缩放)。

五、非齐次方程组的通解(Complete Solution)

1. 通解的构成

线性代数中,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R x = d \boldsymbol{R}\boldsymbol{x} = \boldsymbol{d} Rx=d 的通解由两部分构成:

非齐次方程组的通解 = 齐次方程组的通解 + 非齐次方程组的一个特解

结合本例,齐次方程组的通解为 x n = t [ − 3 2 1 ] \boldsymbol{x}_n = t \begin{bmatrix} -3 \\ 2 \\ 1 \end{bmatrix} xn=t 321 t t t 为任意常数),非齐次方程组的一个特解为 x p = [ 2 1 0 ] \boldsymbol{x}_p = \begin{bmatrix} 2 \\ 1 \\ 0 \end{bmatrix} xp= 210 ,因此非齐次方程组的通解为:

x 通解 = x p + x n = [ 2 1 0 ] + t [ − 3 2 1 ] \boldsymbol{x}_{\text{通解}} = \boldsymbol{x}_p + \boldsymbol{x}_n = \begin{bmatrix} 2 \\ 1 \\ 0 \end{bmatrix} + t \begin{bmatrix} -3 \\ 2 \\ 1 \end{bmatrix} x通解=xp+xn= 210 +t 321

2. 通解的几何意义

从几何角度看,非齐次方程组的通解对应两个平面交线上的所有点——即通过特解 x p \boldsymbol{x}_p xp 对应的点,沿齐次方程组解空间(过原点的直线)方向平移得到的所有点。

六、概念关系图解与证明

为进一步明确通解、特解、非齐次通解、非齐次特解、齐次通解、齐次特解的内在联系,结合本例的几何意义展开如下分析(向量起点均为原点,终点为对应直线上的点):

(一)非齐次通解与齐次通解、非齐次特解的关系

结论:非齐次通解 = 齐次通解 + 非齐次特解

几何上,齐次通解对应过原点的直线(红线上所有向量,如蓝色向量),非齐次特解对应非齐次解直线上的一个固定点(如紫色向量)。通过“非齐次特解向量 + 齐次通解中任意向量”的线性组合,可得到非齐次解直线上所有点对应的向量(黑线上所有点),即非齐次通解。

(二)齐次通解与齐次特解的关系

结论 1:齐次通解 = 任意常数 × 齐次特解

齐次特解是齐次方程组的任意一个非零解(如蓝色向量),通过对该特解进行任意缩放(乘以任意常数),可得到齐次解直线上的所有向量(红线上所有点),即齐次通解。

结论 2:两个齐次特解的差仍为齐次特解

y 1 ∗ , y 2 ∗ \boldsymbol{y}_1^*, \boldsymbol{y}_2^* y1,y2 为齐次方程组 R x = 0 \boldsymbol{R}\boldsymbol{x} = \boldsymbol{0} Rx=0 的两个特解,则:

R ( y 1 ∗ − y 2 ∗ ) = R y 1 ∗ − R y 2 ∗ = 0 − 0 = 0 \boldsymbol{R}(\boldsymbol{y}_1^* - \boldsymbol{y}_2^*) = \boldsymbol{R}\boldsymbol{y}_1^* - \boldsymbol{R}\boldsymbol{y}_2^* = \boldsymbol{0} - \boldsymbol{0} = \boldsymbol{0} R(y1y2)=Ry1Ry2=00=0

因此, y 1 ∗ − y 2 ∗ \boldsymbol{y}_1^* - \boldsymbol{y}_2^* y1y2 仍为齐次方程组的特解(如图中白色向量 = 蓝色向量 - 黑色向量)。

推论:若 y = a y 1 ∗ − b y 2 ∗ \boldsymbol{y} = a\boldsymbol{y}_1^* - b\boldsymbol{y}_2^* y=ay1by2 为齐次特解,则 a − b = 0 a - b = 0 ab=0

由于 y \boldsymbol{y} y 需满足 R y = 0 \boldsymbol{R}\boldsymbol{y} = \boldsymbol{0} Ry=0,代入得:

R ( a y 1 ∗ − b y 2 ∗ ) = a R y 1 ∗ − b R y 2 ∗ = 0 \boldsymbol{R}(a\boldsymbol{y}_1^* - b\boldsymbol{y}_2^*) = a\boldsymbol{R}\boldsymbol{y}_1^* - b\boldsymbol{R}\boldsymbol{y}_2^* = 0 R(ay1by2)=aRy1bRy2=0

R y 1 ∗ = R y 2 ∗ = 0 \boldsymbol{R}\boldsymbol{y}_1^* = \boldsymbol{R}\boldsymbol{y}_2^* = \boldsymbol{0} Ry1=Ry2=0,该式恒成立,但从解的线性相关性可知,只有当系数满足 a − b = 0 a - b = 0 ab=0 时, y \boldsymbol{y} y 才是齐次解空间中的有效向量(避免重复或冗余)。

(三)非齐次特解与齐次特解的关系

结论 1:非齐次特解 + 确定常数 × 齐次特解 = 另一个非齐次特解

x p \boldsymbol{x}_p xp 为非齐次方程组的特解, x n \boldsymbol{x}_n xn 为齐次方程组的特解, k k k 为确定常数,则:

R ( x p + k x n ) = R x p + k R x n = d + k ⋅ 0 = d \boldsymbol{R}(\boldsymbol{x}_p + k\boldsymbol{x}_n) = \boldsymbol{R}\boldsymbol{x}_p + k\boldsymbol{R}\boldsymbol{x}_n = \boldsymbol{d} + k \cdot \boldsymbol{0} = \boldsymbol{d} R(xp+kxn)=Rxp+kRxn=d+k0=d

因此, x p + k x n \boldsymbol{x}_p + k\boldsymbol{x}_n xp+kxn 仍为非齐次方程组的特解(如图中橙色向量 = 紫色向量 + 固定缩放后的蓝色向量)。

结论 2:两个非齐次特解的差为齐次特解

x p 1 , x p 2 \boldsymbol{x}_{p1}, \boldsymbol{x}_{p2} xp1,xp2 为非齐次方程组 R x = d \boldsymbol{R}\boldsymbol{x} = \boldsymbol{d} Rx=d 的两个特解,则:

R ( x p 1 − x p 2 ) = R x p 1 − R x p 2 = d − d = 0 \boldsymbol{R}(\boldsymbol{x}_{p1} - \boldsymbol{x}_{p2}) = \boldsymbol{R}\boldsymbol{x}_{p1} - \boldsymbol{R}\boldsymbol{x}_{p2} = \boldsymbol{d} - \boldsymbol{d} = \boldsymbol{0} R(xp1xp2)=Rxp1Rxp2=dd=0

因此, x p 1 − x p 2 \boldsymbol{x}_{p1} - \boldsymbol{x}_{p2} xp1xp2 为齐次方程组的特解(如图中粉色向量 = 绿色向量 - 紫色向量,且粉色向量与蓝色向量平行、模长相等)。

(四)非齐次特解的线性组合条件

问题:为何非齐次特解的线性组合系数和需为 1 时,才能得到另一个非齐次特解?

1. 系数和不为 1 时的情况

x p 1 , x p 2 \boldsymbol{x}_{p1}, \boldsymbol{x}_{p2} xp1,xp2 为非齐次特解,线性组合为 y = a x p 1 + b x p 2 \boldsymbol{y} = a\boldsymbol{x}_{p1} + b\boldsymbol{x}_{p2} y=axp1+bxp2 a + b ≠ 1 a + b \neq 1 a+b=1),则:

R y = a R x p 1 + b R x p 2 = a d + b d = ( a + b ) d \boldsymbol{R}\boldsymbol{y} = a\boldsymbol{R}\boldsymbol{x}_{p1} + b\boldsymbol{R}\boldsymbol{x}_{p2} = a\boldsymbol{d} + b\boldsymbol{d} = (a + b)\boldsymbol{d} Ry=aRxp1+bRxp2=ad+bd=(a+b)d

a + b ≠ 1 a + b \neq 1 a+b=1,故 R y = ( a + b ) d ≠ d \boldsymbol{R}\boldsymbol{y} = (a + b)\boldsymbol{d} \neq \boldsymbol{d} Ry=(a+b)d=d,即 y \boldsymbol{y} y 不满足非齐次方程组,其对应向量的终点不在非齐次解直线上(如图中绿色向量的终点不在黑线上)。

2. 系数和为 1 时的情况

当线性组合系数满足 a + b = 1 a + b = 1 a+b=1 时,令 b = 1 − a b = 1 - a b=1a,则:

y = a x p 1 + ( 1 − a ) x p 2 = x p 2 + a ( x p 1 − x p 2 ) \boldsymbol{y} = a\boldsymbol{x}_{p1} + (1 - a)\boldsymbol{x}_{p2} = \boldsymbol{x}_{p2} + a(\boldsymbol{x}_{p1} - \boldsymbol{x}_{p2}) y=axp1+(1a)xp2=xp2+a(xp1xp2)

由前文结论可知, x p 1 − x p 2 \boldsymbol{x}_{p1} - \boldsymbol{x}_{p2} xp1xp2 为齐次特解,因此:

R y = R x p 2 + a R ( x p 1 − x p 2 ) = d + a ⋅ 0 = d \boldsymbol{R}\boldsymbol{y} = \boldsymbol{R}\boldsymbol{x}_{p2} + a\boldsymbol{R}(\boldsymbol{x}_{p1} - \boldsymbol{x}_{p2}) = \boldsymbol{d} + a \cdot \boldsymbol{0} = \boldsymbol{d} Ry=Rxp2+aR(xp1xp2)=d+a0=d

此时 y \boldsymbol{y} y 满足非齐次方程组,其对应向量的终点在非齐次解直线上(如图中粉色向量的终点在黑线上)。


综上,若 y = a x p 1 + b x p 2 \boldsymbol{y} = a\boldsymbol{x}_{p1} + b\boldsymbol{x}_{p2} y=axp1+bxp2 为非齐次特解,则必须满足 a + b = 1 a + b = 1 a+b=1

七、总结

线性方程组的解结构可通过“特解”与“通解”的关系统一表述,结论如下:

  1. 齐次方程组的通解由基础解系的所有线性组合构成,几何上对应过原点的直线(或平面、超平面);

  2. 非齐次方程组的通解由“齐次通解 + 非齐次特解”构成,几何上对应齐次解空间沿特解方向平移后的直线(或平面、超平面);

  3. 两个非齐次特解的差为齐次特解,两个齐次特解的线性组合仍为齐次特解;

  4. 非齐次特解的线性组合需满足系数和为 1,才能构成新的非齐次特解。


再理解:零空间、行空间、列空间、左零空间、基础解系、极大线性无关组、齐次解、非齐次解之间的关系

Uncertainty!! 已于 2024-12-05 17:05:54 修改

此文仅以方阵为例。

1 零空间(Null Space, N ( A ) N(A) N(A)

齐次线性方程组

img

方程组的矩阵表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此矩阵为 A A A

A x ⃗ = 0 ⃗ A \vec{x} = \vec{0} Ax =0

从方程组解的角度来看:

上述三个方程分别对应三个平面,三个平面交于一线,这条交线上的每个点 ( x , y , z ) (x,y,z) (x,y,z) 代入三个方程都会使得三个方程为 0,即交线上每个点均为三个方程的解,这些点(解)构成了矩阵 A A A 的零空间。

从线性变换的角度来看:

线性变换前的空间内所有点,在经过矩阵 A A A 的变换后,在上图交线中的所有点都被压缩到原点。

矩阵 A A A 的零空间

img

2 行空间(Row Space, C ( A T ) C(A^T) C(AT)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img

方程组的矩阵表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此矩阵为 A T A^T AT

A T y ⃗ = b ⃗ A^T \vec{y} = \vec{b} ATy =b

将上式化为矩阵 A A A 乘以某个向量的形式:

A T y ⃗ = b ⃗ ( A T y ⃗ ) T = b ⃗ T y ⃗ T A = b ⃗ T \begin{aligned} A^T \vec{y} &= \vec{b} \\ (A^T \vec{y})^T &= \vec{b}^T \\ \vec{y}^T A &= \vec{b}^T \end{aligned} ATy (ATy )Ty TA=b =b T=b T

矩阵左乘向量

下面第一张图来自:矩阵乘法核心思想(2):行空间

img

我们观察一下矩阵 A A A 的行向量与零空间中的向量之间的关系:

img

img

矩阵 A A A 的三个行向量张成行空间,白线为矩阵 A A A 的零空间,我们发现行空间 ⊥ \perp 零空间。

img

3 零空间与行空间

零空间 ⊥ \perp 行空间。

img

4 列空间(Column Space, C ( A ) C(A) C(A)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img

方程组的矩阵表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此矩阵为 A A A

A x ⃗ = b ⃗ A \vec{x} = \vec{b} Ax =b

矩阵右乘向量

下面第一张图来自:矩阵乘法核心思想(2):行空间

img

img

上图中列空间是由矩阵 A A A 的三个列向量线性组合张成的空间。

img

我们将矩阵 A A A 的三个空间放在一起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img

5 左零空间(Left Nullspace, N ( A T ) N(A^T) N(AT)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img

方程组的矩阵表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此矩阵为 A T A^T AT

A T y ⃗ = 0 ⃗ A^T \vec{y} = \vec{0} ATy =0

将上式化为矩阵 A A A 乘以某个向量的形式:

A T y ⃗ = 0 ⃗ ( A T y ⃗ ) T = 0 ⃗ T y ⃗ T A = 0 ⃗ T \begin{align*} A^T \vec{y} &= \vec{0} \\ (A^T \vec{y})^T &= \vec{0}^T \\ \vec{y}^T A &= \vec{0}^T \end{align*} ATy (ATy )Ty TA=0 =0 T=0 T

上述式子中 y ⃗ T A = 0 ⃗ T \vec{y}^T A = \vec{0}^T y TA=0 T,解向量 y ⃗ T \vec{y}^T y T 在矩阵 A A A 的左侧,从这里体现了“左”字。

矩阵 A A A 的左零空间就是矩阵 A T A^T AT 的零空间。

img

6 列空间与左零空间

左零空间 ⊥ \perp 列空间

img

7 各个空间之间的关系

零空间 ⊥ \perp 行空间

列空间 ⊥ \perp 左零空间

下面第一张图来自:线性代数“正交”全家桶(2) :正交子空间

img

img

对于任一矩阵 A m × n A_{m \times n} Am×n,都有

Row Rank = Column Rank = Rank \text{Row Rank} = \text{Column Rank} = \text{Rank} Row Rank=Column Rank=Rank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行空间: im ( A T ) \text{im}(A^T) im(AT)

零空间: ker ( A ) \text{ker}(A) ker(A)

列空间: im ( A ) \text{im}(A) im(A)

左零空间: ker ( A T ) \text{ker}(A^T) ker(AT)

行空间和零空间构成 n n n 维空间。

列空间和左零空间构成 m m m 维空间。

img

8 基础解系与极大线性无关组

行空间、零空间、列空间及左零空间均由相应线性方程组的所有解构成。由于每个解均可视为一个点,该点与原点构成向量,因此可以认为线性方程组的解向量构成了上述空间。简而言之,这些空间均为相应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

解向量的极大线性无关组被称为基础解系,该基础解系相当于解空间的基。基础解系能够通过线性组合生成所有解向量,即所有解向量均可由基础解系线性表示。

9 齐次与非齐次方程组的解

零空间和左零空间是齐次方程组的解所构成的空间。

行空间和列空间是非齐次方程组的解所构成的空间。

A x ⃗ = b ⃗ A \vec{x} = \vec{b} Ax =b 的解集是一个和 A x ⃗ = 0 ⃗ A \vec{x} = \vec{0} Ax =0 的解空间相平行的结构,该结构是 A x = 0 Ax=0 Ax=0 的解空间沿着一个特解方向平移的结果。

下面第一张图来自:矩阵乘法核心思想(3):零空间

img

img


vi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