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创建不可能物体与不可能运动
1. 引言
视错觉是视觉心理学中极为有趣的研究课题,已得到广泛研究。不过,视错觉类型多样,统一研究颇具难度,通常对每种类型单独开展研究。其中,“不可能物体图片”这类视错觉较为特殊,它与三维结构相关,而其他视错觉主要涉及二维结构。
当我们看到不可能物体的图片时,会对三维物体结构有所感知,但同时又觉得这些物体在三维空间中无法实现。像1958年发现的彭罗斯三角形,就是经典的不可能物体例子。
除了视觉心理学领域,不可能物体也从数学角度得到研究。霍夫曼是先驱之一,他从计算机对线图的解释角度对不可能物体进行了描述。克洛斯也以不同方式提出了类似观点。考恩和特鲁安对一类拓扑上与环面等价的不可能物体进行了描述。德雷珀通过梯度空间研究不可能物体的图片。杉原根据其对线图的解释算法对不可能物体的图片进行了分类。
艺术家也将不可能物体用作艺术创作素材。例如,荷兰艺术家M. C. 埃舍尔在作品《上升与下降》中绘制的无尽楼梯循环。还有安野光雅的绘画、桑德罗·德尔·普雷特的绘图等。
此前也发现了一些将不可能物体转化为实际三维结构的技巧。一是对看似平面的面使用曲面,如马蒂厄·哈梅克斯用此技巧生成了彭罗斯三角形;二是在深度上制造隐藏间隙,如福田繁雄用该技巧制作了埃舍尔《瀑布》的实体模型。
实际上,即使不采用这些技巧,一些“不可能”物体也能实现为三维实体。也就是说,在面由平面(非曲面)多边形构成,且物体各部分在图片平面中看起来相连时实际也相连的条件下,“不可能”物体也能被实现。同时,利用同样的技巧还能产生一类新的视错觉——“不可能”物理运动。基本思路是选择常见物体的图片,重构出形状与原物体不同的实体模型。这些模型形状虽不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7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