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耳部和面部手术的新型 RCM 机制
1. 引言
在耳部手术乃至更广泛的显微外科领域,外科医生面临诸多挑战。中耳体积小且包含众多脆弱结构,手术中不能受损。传统上,手术在双目放大镜下进行,这使医生能双手分别操作微型器械和吸引工具。近年来,耳内镜手术的发展让医生能更好地观察难以触及的区域。然而,手持内镜限制了医生同时操作器械的数量,这一问题在面部手术中同样存在。
目前,有多个机器人系统正在研发中,显示出机器人辅助在显微外科中的应用前景。不过,现有的一些系统并非专门为内镜手术设计,操作时需占用一只手,且在面部手术领域,尚无机器人系统辅助医生。因此,设计一个能作为医生“第三只手”,持握内镜并跟随医生操作的机器人系统十分必要。本文将介绍工作空间、操作位置的变化,以及“敏捷眼”型机器人系统与远程中心运动(RCM)机制结合的优势。
2. 工作空间特征
2.1 患者头部位置的影响
在耳部或面部手术中,患者通常仰卧,但头部的精确位置会因多种因素而变化,如手术台和头枕的类型、患者的形态、手术类型以及医生的操作习惯。例如,鼻窦手术时,头部常向前弯曲,以便更易进入鼻窦的前上区域;而耳硬化症的镫骨手术时,头部则需过度伸展,以方便进入该解剖区域。
机器人架构的选择至关重要,工作空间越大,医生受机器人的限制就越小。机器人应适应不同的头部位置和患者形态,而不是让患者的耳朵适应机器人。若机器人架构仅针对中耳进行优化,可能会限制其在其他手术(如鼻窦手术或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2.2 耳部工作空间
耳部工作空间包括中耳腔和外耳道。内镜常用于治疗这两个区域的病变,也可用于乳突手术和内耳道手术,但这些区域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89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