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为什么在需求评审里面觉得问题不大,做的时候发现坑越来越多?
l 为什么我们觉得需求评审就是走迷宫,走到哪里就是哪里,最后草草收场?
l 为什么我们觉得一个需求灰常给力,但是发布后却沉寂无声?
l 为什么有人总能在需求会上能在不同角度上找出很多问题而我不能?
亲,你知道吗?你缺少的不是用力,也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还没有弄明白需求思维的模式罢了。废话少说,以下是总结出来十大模式,你可以根据情况使用其中若干个,也可以以一定的顺序来使用,关键是能够在需求上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1,目的和细节
很多人在需求评审会上沉溺于一些细节的讨论,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讨论或者争论,时间过去一大半,或许其中一两个点能确定下结论,实际上只是其中一个枝末,离真正的结论还远着呢~~我们可以把这种思维模式叫做混乱迷宫,走到哪里算哪里。当然,也有人喜欢看看这个需求也还不错,就直接过了。或者有点疑惑循例问一下目的,一听,哦,这个是为了拉量呀,是为了更好体验呀,是为了XX云云,那就做啦。
理想状况当然就是目的和细节两者都明确。那我们要很清楚的知道,我们的位置是在哪里?产品经理提出的东西,只是一个目的呢,还是一个需求呢,还是已经帮你想好方案了?有什么方法往目的以及细节上游走?有一个简单办法就是问WHY,How和Any More?
记住这三个不难,发挥下想象力,我们仰望下天空(目的),蓝蓝的。再看看树林,选哪一棵树更好(不要只抱住那棵树不放),然后挖土~~~(所谓寻找细节)
场景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场景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场景三:(这个靠谱,就不带图了:)
金毛(研发GG):“为什么要把按钮的位置调到那边去”
哈士奇(产品MM):“因为我这个地方用户量一直在跌,我们做了调查,用户抱怨不容易找到入口”
金毛(研发GG):“哦,除了把按钮位置放明显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案呀”
哈士奇(产品MM):“我们也曾经想过一二三几种”
金毛(研发GG):“为什么最后选择这种”
哈士奇(产品MM):“因为我觉得效果最快”
金毛(研发GG):“仅仅入口只能短期拉升用户数,我们做的调查,除了找入口,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呢”
哈士奇(产品MM):“用户这个功能使用过程中也有问题”
金毛(研发GG):“那我们是不是先把功能做好,然后再把入口调整不是更好?这样用户发现了这个地方进去后还是老样子不好用,引流越多,口碑就越差呀”
哈士奇(产品MM):“高,实在是高~~!我们回去做个统一规划哈”
如果你懂得在合适的时候去问WHY,How和Any More,已经非常靠谱;再往后一步,去论证或者挑战我们的需求是否能满足目标,那可以到牛叉的程度;再往后?能第一时间想到方案和成本,然后去选择哪个How,那你就是神人了。。。。兄弟,跨界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