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教会态度转变与高校生命教育重建
1. 天主教教会态度转变历程
1.1 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的态度
在二战期间,欧洲各国天主教会的人员或组织对“改宗的犹太人”和“普通犹太人”进行了非常细致和系统的区分。二战结束时,天主教教皇做出决定,允许宗教裁判所宣布欧洲各地的主教不必归还在天主教组织中受洗的犹太儿童,同时也允许收留那些未受洗且无家人认领的儿童。
1.2 和解的最初迹象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一些著名的法国天主教思想家,如雅克·马利坦、埃马纽埃尔·穆尼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以及有影响力的日报《十字架报》,反对天主教会的反犹主义。二战后,天主教国家的基督教民主运动成为促使天主教会改变对其他宗教态度的最重要驱动力。
- 意大利 :1943年1月,战后领导意大利政府的德·加斯佩里成立了意大利基督教民主党,天主教会对犹太人的态度在此开始转变。
- 法国 :基督教民主运动有积极变化,但反天主教成员组建的人民共和国运动在第四共和国时期成为重要力量之一。
- 德国 :1945年8月,基民盟成立,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宗教教派联盟,不仅将天主教自由派和保守派团结在一起,还接纳新教徒和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发展成果最为显著。
1.3 教会内外的质疑
- 外部批评 :1963年,德国剧作家罗尔夫·霍赫胡特在剧中将教皇庇护十二世描述为伪君子,因为他对大屠杀保持沉默。贡特尔·勒维在对天主教会和纳粹德国的批判性学术研究中也将矛头指向了梵蒂冈。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