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丹麦在亚洲的帝国构建:一场即兴的尝试
在17世纪,丹麦怀揣着在亚洲建立帝国的雄心壮志,迈出了海外扩张的步伐。丹麦帝国在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的特兰奎巴(Tharangampadi)建立了首个海外定居点。首个丹麦东印度公司(DEIC)在此运营,总部设在特兰奎巴的丹斯堡,直至1845年被卖给大英帝国。
丹麦的帝国野心与国家建设
丹麦在早期现代时期虽通常不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帝国,但其结构与其他欧洲帝国相似。17世纪,丹麦不仅在北德获取了省份,还与挪威结成联盟,获得了北极海的通道,同时殖民了冰岛、法罗群岛和格陵兰。这一时期,丹麦明确有在亚洲和大西洋建立海外帝国的野心。
对于“帝国”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本文采用肯尼斯·庞默兰茨的定义,即“一个社会的领导者直接或间接统治至少另一个社会的政体,使用与统治本土不同(但不总是更专制)的手段”。丹麦的帝国建设就是在一位君主的统治下,将政治权威和领土扩展到丹麦国界之外。
17世纪丹麦亚洲扩张的背景
丹麦在亚洲的扩张源于欧洲海外扩张的大趋势。此前一个世纪,欧洲国家为降低进口亚洲商品的成本,开始探索海外市场。香料、丝绸、黄金、纺织品和茶叶等贸易的丰厚利润,促使欧洲国家渴望直接进入亚洲市场。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欧洲皇家垄断企业率先在亚洲贸易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但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等北欧特许公司的加入,格局发生了变化。
VOC在17世纪发展成为早期现代的大型企业,主导了欧洲在亚洲的贸易。它拥有诸多政府权力,如发动战争、铸造硬币、签订条约和建立定居点等,为荷兰人参与亚洲贸易提供了机会,也为众多欧洲和非欧洲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它成为英国和丹麦等公司的榜样。
丹麦国王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9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