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范到实现:智能体系统的验证与开发
1. 系统需求与协作
在复杂的系统中,整体系统需求依赖于环境的适当动作。以机器人和旋转桌的场景为例,为了完成并卸载“ABC”部件,需要机器人与桌子的协作。通常要求桌子无限次旋转,即 □♦table_rotates。直观上,可能期望 ⟨⟨robot1,robot2⟩⟩♦unloaded(ABC) ,但实际上必须考虑桌子的运动,因为桌子可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智能体,它能自主选择旋转时机。因此,更合理的要求是 ⟨⟨robot1,robot2,table⟩⟩♦unloaded(ABC) ,这样两个机器人和桌子能共同确保 “ABC” 部件完成并卸载。不过,桌子原则上可以阻止部件的制造,即 ⟨⟨table⟩⟩□¬completed(ABC) ,因为它可能在错误的时机移动。
2. 从规范到实现的桥梁
使用逻辑形式化方法可以指定智能体的行为,但规范与实际实现的智能体系统之间存在差距。有多种方法可以弥合这一差距:
- 形式化验证导向 :形式化规范最可能的用途是作为衡量实现的正式要求。大多数实现可能通过传统软件工程等非正式方法开发,之后需要评估实现与正式要求的匹配程度。
- 细化 :给定智能体行为的逻辑规范 ϕS ,可以将其细化为新的、可能更详细的规范 ϕR 。通常 ⊢ϕR ⇒ϕS ,这意味着满足 ϕR 的所有实现也满足 ϕS ,但 ϕR 可能会排除一些 ϕS 允许的实现。通过一系列细化 ϕR1, ϕR2, ϕR3, … ,可以以正式定义的方式逐步接近实现。
- 综合 :理想情况下,希望直接从智能体规范自动综合智能体程序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