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视觉系统与图像质量评估:原理与应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视觉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大约 8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感知获得的。因此,深入了解人类视觉系统(HVS)的机制对于图像质量评估(IQA)至关重要。
1. 图像质量评估的挑战与发展
传统的图像质量评估方法,如基于信号保真度的方法、使用均方误差(MSE)、信噪比(SNR)和峰值信噪比(PSNR)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简单地计算像素间的距离并不能准确反映图像的质量,因为每个像素对失真的贡献是不均匀的,这取决于人类的感知特性。
主观图像质量评估方法虽然能真实反映图像的感知质量,但耗时、费力、缺乏灵活性且不稳定,不适合应用于实时系统。因此,研究人员主要致力于构建能够自动预测图像质量的 IQA 算法,并且希望客观评分与主观评分保持一致。
早期的研究就开始尝试对 HVS 的特性进行建模以用于 IQA。例如,Sakrison 和 Algazi(1971)、Budrikis(1972)、Stockham(1972)以及 Mannos 和 Sakrison(1974)的研究将亮度、对比度敏感度和视觉掩蔽效应引入现代 IQA 方法。后来,Lin 等人(2003)考虑了最小可察觉差异(JND),Vu 等人(2008)关注视觉注视模式来评估图像质量。Gu 等人(2015)基于自由能大脑理论和经典的 HVS 启发特征提出了一种 IQA 指标。可以看出,基于 HVS 的 IQA 指标贯穿了图像质量评估的发展历程。
2. 人类视觉系统的解剖结构
人类视觉系统的处理系统包括四个阶段:
- 光学处理 :光线进入眼睛,依次穿过角膜、瞳孔和晶状
基于HVS的图像质量评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