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劳动异化与剥削剖析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从日常社交到工作学习,网络无处不在。然而,在享受数字带来的便利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种无形的剥削之中呢?
剥削的理论界定
马克思主义对剥削有着深刻的阐释。霍尔姆斯特伦总结道,资本家的利润源于剩余、无偿且被迫的劳动,生产者无法掌控劳动成果。这种剥削的核心在于,强制力潜藏于所谓“自由选择”的社会关系中,并非一定要有明显的武力威胁。而且,剥削不仅关乎利润,还涉及异化。马克思认为,工人卖给资本家的并非劳动,而是劳动能力,资本家可随意支配。异化不仅体现在对生产活动失去有意识的控制,还反映在劳动产品上。剥削意味着不仅失去货币价值,更失去对自身生产和创造性活动的掌控。
埃里克·奥林·赖特提出了界定马克思主义剥削观的三个原则:
1. 一个阶级的物质福利因果性地依赖于另一个阶级的物质剥夺。例如,现代社会中的资本家阶级若没有工人阶级的被剥夺就无法存在。
2. 这种因果依赖关系源于工人被排除在关键生产资源(尤其是财产)之外。
3. 实现上述因果依赖和排除的机制是对被剥削者劳动的占有。
数字经济中的剥削体现
数字媒体在表面上促进了新的创造力和参与形式,但实际上它复制了生产资源私有制的逻辑。许多数字平台如Facebook和YouTube等都是私人拥有和控制的商业平台,即便一些非商业控制的网站,也依赖于互联网的商业基础设施。随着数据检查技术的发展,这种控制可能会更加严格。
互联网的私有化和商业化是一种物质剥夺和圈地行为。它将用户与支持其交流活动的基础设施分离,强化并复制了社会关系结构,使得少数人控制着多数人使用的生产资源,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