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实验:从搜索算法到函数判别
1. 量子计算实验背景与意义
量子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范式,自理论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早期人们认识到量子计算机在解决某些问题上,如因数分解和搜索问题,所需的操作步骤比经典计算机更少。然而,量子相干性的保持问题使得实用量子计算机的实现看似困难重重。不过,近期的两项进展改变了这一局面:一是量子纠错技术的出现,使得利用不完美的计算机进行计算成为可能;二是通过引入额外自由度,使用混合态系综而非纯态孤立系统进行计算,能够减少退相干的影响。
2. 基于核磁共振的 Grover 量子搜索算法实验
2.1 Grover 算法原理
在经典计算中,在包含 N 个元素的无序列表中搜索特定条目平均需要 O(N) 次尝试。而 Grover 算法表明,量子计算机可以在 O(√N) 次尝试内确定地得到结果。以 N = 4 的情况为例,在集合 x = {0, 1, 2, 3} 上,函数 f(x) 除了在某个 x₀ 处取值为 -1 外,其余取值均为 1。经典计算平均需要 2.25 次评估才能确定 x₀,而使用 Grover 算法的量子计算机只需一次评估。
2.2 实验设置
- 样本 :使用 0.5 毫升、200 毫摩尔的 ¹³C 标记氯仿(Cambridge Isotopes)在 d₆ - 丙酮中的样本。
- 仪器 :在室温下使用 Bruker DRX 500 MHz 光谱仪进行数据采集。
- 参数测量 :测量得到质子的相干时间 T₁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