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心理学:解析道德判断的内在机制
道德心理学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领域,它探讨了人类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以及背后的规则和概念。下面将深入剖析道德判断所涉及的元素、规则,以及在构建道德语法机器时面临的挑战。
道德语法的元素
道德困境如同高能粒子碰撞,能打破我们的常规道德直觉,让我们看清其组成部分。研究人员预测,操纵道德困境可以揭示出一些基本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AGENT(施动者)与PATIENT(受动者) :如同构建句子需要名词和直接宾语一样,进行道德判断也离不开施动者和受动者。施动者是执行行为的一方,受动者则是承受行为影响的一方。例如,在常见的认知中,正常成年人既可以是施动者也可以是受动者,而像神和机器人通常被视为施动者,可爱的动物和婴儿则多被视为受动者。心理学家发现,人们通过感知力量和控制等特征来识别施动者,而受动者则通过类似人类的运动速度、面部特征以及对疼痛的反应等方面来确定。此外,基因相关性也会影响我们对受动者的判断。一项研究利用电车问题,改变受害者的性别、年龄和与施动者的亲缘关系,结果发现,参与者越来越不愿意对与自己基因相关性高的目标扳动开关。这种依赖基因相关性进行道德判断的方式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在设计基于人类道德判断的机器时,这并不是一个有用的特征。
- CAUSE(原因) :施动者和受动者通过“原因”这一元素相连接。在电车问题中,大多数人认为将火车切换到侧轨在道德上是允许的,但把一个大个子男人推到火车前以阻止火车则是道德错误的,尽管两者的结果都是牺牲一人拯救五人。这涉及到我们对因果关系的不同认知。人们思考因果关系的方式有很多种,有时涉及空间过程,如物理接触;有时则涉及对替代可能性的思
道德判断的内在机制解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