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道德完美的自我挫败本质
1. 对道德理想的两种态度
在探讨道德理想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可分别称为“内在态度”和“外在态度”。以Father Sergius的经历为例,能清晰地展现这两种态度及其带来的不同结果。
Father Sergius曾是中尉Kasatsky,放弃了有前途的军事生涯成为一名僧侣,最终成为著名的隐士。他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面临诱惑,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 第一阶段 :他怀着“真诚的宗教情感”,毫无疑虑。当一个女人试图诱惑他时,他用斧头砍掉自己的手指以抵制诱惑。在这个阶段,诱惑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一种可行的行动方案,他的唯一目标就是阻止它,无需权衡道德要求与诱惑,就能履行自己的职责。
- 第二阶段 :随着声望和名气的上升,他的宗教情感因疑虑而减弱。当再次面对同样的欲望诱惑时,他无法抵抗并屈服了。此时,履行宗教职责对他来说成了“一个要实现的目标”,满足欲望成为了他必须与对立职责权衡的真正选择。任何这种权衡似乎都意味着需要为宗教生活的重要性进行辩护,但由于他的疑虑,他无法给出这样的辩护。
这表明,当职责和生活理想被视为与其他目标并列的对象时,它们的力量就会减弱。真正的承诺是内化的,是自我的一部分,无需寻找其合理性证明,一旦开始寻找证明,就表明没有完全投入。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一个道德类比。想象一位已婚女性被一个明显仰慕她的男人吸引。在某个阶段,她对婚姻有坚定的信念,即使受到诱惑,追求者的示好对她来说也不是一种可能性,她能够拒绝追求者。但在另一个阶段,可能由于朋友的多次离婚或生活的不如意,她对婚姻的信念受到动摇,承诺松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8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