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激电源EMI-----吸收回路的解决方法

一、常用设计

在反激式电源的RCD吸收回路(初级钳位吸收回路)中,选择快恢复二极管(Fast Recovery Diode)通常优于慢恢复二极管(如普通整流管)。这主要是由吸收回路的工作原理和二极管的开关特性决定的。以下是详细分析和优缺点对比:

1、快管 vs 慢管 优缺点总结

特性快恢复二极管 (Fast Diode)慢恢复二极管 (Slow Diode)
反向恢复时间 (t<sub>rr</sub>)短 (ns级)长 (μs级)
反向恢复电荷 (Q<sub>rr</sub>)
MOSFET开通损耗 (反向电流小) (大的反向恢复电流尖峰)
MOSFET电流应力
传导EMI (差模噪声) (高频噪声尖峰小) (产生大的高频噪声尖峰)
辐射EMI较好 (噪声源能量小) (强噪声源)
效率较高 (开关损耗低)较低 (开关损耗高)
温升较低 (自身损耗和MOSFET损耗都更低)较高
可靠性较高 (降低MOSFET应力)较低 (增加MOSFET应力)
成本稍高

2、哪个对EMI好?

  • 快恢复二极管对EMI明显更好(尤其是传导EMI)。

  • 原因: 它几乎消除了慢管产生的那个大的、陡峭的反向恢复电流尖峰。这个尖峰是差模传导噪声(在LISN上测量L-N噪声)和近场辐射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消除或大幅减小这个主要噪声源,能显著改善EMI性能,尤其是在开关频率的多次谐波附近(几百kHz到几十MHz)。


3、选择快恢复二极管时的注意事项

  1. 正向导通压降: 快恢复管通常比慢管的正向导通压降稍高,但这在吸收回路中通常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吸收回路的平均电流相对较小。

  2. 反向耐压: 必须足够高,至少大于吸收电容C<sub>snub</sub>上的最大电压(通常略高于反射电压V<sub>or</sub>)。

  3. 结电容: 超快恢复二极管的结电容可能稍大,但这在吸收回路中影响相对较小,远小于反向恢复特性的影响。

  4. 反向漏电流: 在高温下需要注意,但通常不是主要矛盾。

二、反直觉的EMI测试结果 (RE)

 1、先看实际对比测试图

(使用快管F7)

(使用慢管A7) 

快管RE超标而慢管改善)看似违反直觉,但本质上是 高频谐振机制 和 二极管开关特性差异 共同作用的结果。

2、根本原因分析

(1). 快恢复二极管的"双刃剑"特性
  • 优点
    显著降低 反向恢复电流尖峰 (I<sub>rr</sub>) → 改善 中低频传导EMI (如<30MHz)。

  • 缺点
    极快的反向恢复速度 导致:

    • 更高的关断dV/dt:二极管反向截止时电压骤升更快。

    • 更陡峭的电流下降率 (di/dt):吸收回路电流被快速切断。
      → 这些高速切换会激发PCB寄生参数的高频谐振。

(2). 慢恢复二极管的"天然阻尼"效应
  • 缓慢的反向恢复过程 相当于一个"软开关"行为:

    • 更低的dV/dt & di/dt:电压/电流变化率平缓。

    • 反向恢复电流拖尾:相当于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损耗电阻"。
      → 无意中抑制了高频谐振,尤其在 >50MHz的辐射频段

(3). PCB寄生参数的关键作用

快管激发的谐振主要由以下寄生参数构成:

  • 谐振频率公式

    • 典型值:当 Lloop≈20nH, Ctotal≈10pF 时,fres≈350MHz → 正好落在 辐射EMI超标频段(30MHz~1GHz)。


(4)为什么快管导致RE超标?——四步机制

  1. 快速关断
    快管在纳秒级内切断电流 → 产生极高di/dt。

  2. 激发谐振
    di/dt在寄生电感上感应高压,与寄生电容形成LC谐振。

  3. 天线效应
    吸收回路PCB走线成为高效辐射天线(尤其当长度 > λ/10时)。

  4. 高频发射
    谐振能量以300MHz~500MHz电磁波辐射 → RE测试超标。


(5)为什么慢管改善RE?——阻尼三要素

  1. 减缓切换速度
    慢管的μs级恢复相当于给电路增加"缓冲"。

  2. 能量耗散
    反向恢复拖尾电流在寄生电阻上转化为热能。

  3. 频移效应
    降低谐振频率(如从350MHz→50MHz),避开敏感频段。

✅ 关键结论
快管消除了中低频噪声源,但暴露了高频寄生谐振;
慢管用自身损耗压制了高频谐振,却牺牲了效率和低频EMI性能。

三、解决方案探讨

 1、保留快管优势同时抑制RE,不要换回慢管(效率损失大),而是针对性优化高频谐振

(1)、增加RC阻尼网络(最有效!)
  • 在快恢复二极管两端并联RC

           ╭───[R_damp]───╮
    Diode ─┤               ├─
           ╰───[C_damp]───╯
  • 推荐值

    参数推荐范围作用原理
    Cdamp100pF~470pF提供谐振能量吸收路径
    Rdamp10Ω~100Ω消耗谐振能量(需计算功率)
  • 设计公式

    (例:若L=15nH, C=220pF → R≈36Ω)

(2)、优化PCB布局(零成本方案)
  • 缩短吸收回路路径
    将RCD器件紧贴变压器和MOSFET放置,环路长度<2cm。

  • 地平面覆盖
    在吸收回路下方铺设完整地平面,提供镜像回流路径。

  • 关键走线加粗
    二极管阳极到电容的走线加宽至2~3mm,降低电感。

(3 )、调整吸收电容特性
  • 改用高ESR电容
    将低ESR陶瓷电容替换为 薄膜电容 或 X7R陶瓷+串联1Ω电阻

  • 示例
    原22nF/630V陶瓷电容 → 改为 22nF/630V 聚酯薄膜电容(ESR≈0.5Ω)。

(4)、 磁珠抑制高频(立竿见影)
  • 在二极管阳极串联磁珠选型要求:选择在 超标频段呈高阻抗(如100MHz时Z>500Ω)


验证与调试步骤

  1. 示波器检测谐振:用高压探头(请注意安全,测量前可以先阅读示波器使用时导致的跳匝----背后的原因-优快云博客测二极管阴极波形,观察300MHz以上振铃。

  2. 扫描容阻值:从100pF+10Ω开始调试RC阻尼,直至振铃幅度下降50%。

  3. RE对比测试:优先验证原超标频点(如300MHz),再扫全频段。

  4. 温升监控:确保阻尼电阻温升<20°C(推荐1210封装以上)。

2、推荐方案 

场景推荐方案原因
空间受限快管 + 串联磁珠占用面积小,高频抑制强
成本敏感快管 + RC阻尼电阻电容成本低于磁珠
超高频辐射(>500MHz)快管 + PCB布局优化磁珠/RC在极高频率效果下降
多频点超标快管 + 薄膜吸收电容宽频带阻尼特性

永远记住:没有"最好"的二极管,只有与电路寄生参数匹配的二极管! ——优化本质是阻抗匹配和能量转移控制

<think> 我们被要求设计开关电源AC-DC转换器,需要搜索设计方法和要点。根据用户意图,我们需要获取开关电源设计的关键步骤、参数计算、元件选择、注意事项等内容。 通过搜索,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1. 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在开关管导通时,变压器原边储能,副边二极管截止;开关管关断时,变压器释放能量,副边二极管导通,向输出电容和负载供电。 2. 设计步骤通常包括:确定规格参数、选择拓扑(如DCM或CCM模式)、计算变压器参数、选择开关管和二极管、设计控制电路(如PWM控制器)、设计回路EMI滤波设计等。 3. 关键设计要点:变压器设计(匝数比、电感量、气隙等)、功率器件选型(电压电流应力)、RCD吸收电路设计、输出滤波电容选择、环路补偿设计、安全与EMC考虑。 根据搜索到的信息,整理设计方法和要点如下: 开关电源AC-DC设计方法和要点: 1. 确定设计规格 输入电压范围(如85-265V AC)、输出电压和电流、效率要求、纹波要求、工作温度范围等。 计算输入功率:$P_{in} = \frac{P_{out}}{\eta}$,其中$P_{out}$为输出功率,$\eta$为预估效率。 2. 选择工作模式 根据功率和设计要求选择连续导通模式(CCM)或不连续导通模式(DCM)。DCM模式具有较小的变压器尺寸和简单的环路补偿,但峰值电流较大;CCM模式适用于较高功率,效率较高,但需要斜率补偿。 3. 设计变压器 变压器设计是反激电源的核心。计算步骤包括: - 确定最大占空比$D_{max}$(通常小于0.5)。 - 计算变压器原边电感量$L_p$:在DCM模式下,$L_p = \frac{V_{in\_min}^2 \cdot D_{max}^2}{2 \cdot P_{in} \cdot f_{sw}}$,其中$V_{in\_min}$为最低直流输入电压(约为AC最小输入电压的峰值乘以$\sqrt{2}$减去整流压降),$f_{sw}$为开关频率。 - 计算原副边匝数比$n$:$n = \frac{V_{in\_min} \cdot D_{max}}{(V_{out} + V_f) \cdot (1 - D_{max})}$,其中$V_f$为输出二极管正向压降。 - 计算原边匝数$N_p$:根据法拉第定律,$N_p = \frac{V_{in\_min} \cdot D_{max}}{B_{max} \cdot A_e \cdot f_{sw}} \times 10^4$,其中$B_{max}$为最大磁通密度(mT),$A_e$为磁芯有效截面积(cm²)。确保磁芯不饱和。 - 副边匝数$N_s = \frac{N_p}{n}$,并取整,然后重新计算实际匝比。 - 气隙长度$l_g$的计算:为避免饱和,$l_g = \frac{\mu_0 \cdot N_p^2 \cdot A_e}{L_p} \times 10^6$(单位:mm),其中$\mu_0$为真空磁导率($4\pi \times 10^{-7} H/m$)。 4. 功率器件选型 - 开关管(MOSFET):额定电压需高于最大漏极电压($V_{in\_max} + \frac{V_{out}+V_f}{n} + \text{尖峰}$),额定电流需大于原边峰值电流$I_{p\_peak} = \frac{2P_{out}}{\eta \cdot V_{in\_min} \cdot D_{max}}$(DCM模式)。通常需要预留裕量并考虑散热。 - 输出二极管向耐压需大于$n \cdot V_{in\_max} + V_{out}$,正向电流需大于输出电流的1.5-2倍,选择快恢复二极管或肖特基二极管。 5. RCD钳位电路设计 用于吸收变压器漏感引起的尖峰。典型设计: - 钳位电容$C_{clamp}$:选择高压电容(如1nF~10nF)。 - 钳位电阻$R_{clamp}$:$R_{clamp} = \frac{(V_{clamp}-V_{in\_max})^2}{0.5 \cdot L_{leak} \cdot I_{p\_peak}^2 \cdot f_{sw}}$,其中$V_{clamp}$为设定的钳位电压(通常为MOSFET耐压的80%减去$V_{in\_max}$),$L_{leak}$为漏感。 - 钳位二极管选择快恢复二极管。 6. 输出滤波电容 根据输出纹波要求选择电容:$C_{out} \geq \frac{I_{out} \cdot D_{max}}{f_{sw} \cdot \Delta V_{pp}}$,其中$\Delta V_{pp}$为允许的峰峰值纹波。考虑电容的ESR和纹波电流能力。 7. 控制电路和馈设计 - 选择PWM控制器(如UC384x系列),设置开关频率。 - 设计回路:通常采用光耦和电压基准(如TL431)实现隔离馈。设计补偿网络以确保环路稳定。 8. 输入整流滤波与EMC设计 - 输入整流桥:耐压大于最高输入电压的峰值,电流能力大于输入电流有效值。 - 输入滤波电容:容量根据保持时间要求计算(如2μF/W)。 - EMI滤波:共模电感和X电容抑制传导干扰,必要时加Y电容和泄放电阻。 设计注意事项: - 安全规范:满足隔离要求(如加强绝缘),安规距离(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 热设计:功率器件需足够散热面积。 - 调试:先低压测试,逐步升高输入电压,用示波器观察关键波形(如MOSFET漏极电压、变压器原边电流、输出电压纹波)。 以上设计步骤和要点需根据具体应用调整。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部分: 根据用户原始问题和回答内容,相关问题应围绕反激电源设计的深入细节、常见问题、优化方法等。 </think>### 开关电源AC-DC设计方法与要点 **1. 设计规格定义** 明确输入电压范围(如85-265V AC)、输出电压/电流、效率目标(通常>80%)、纹波要求(<1%)、工作温度范围。计算输出功率$P_{out} = V_{out} \times I_{out}$,预估输入功率$P_{in} = P_{out} / \eta$($\eta$取0.8~0.9)。 **2. 拓扑选择与工作模式** 采用拓扑(Flyback),根据功率选择工作模式: - **DCM模式**(功率<75W):变压器尺寸小,控制简单 - **CCM模式**(功率>75W):效率高,EMI性能好 公式模式判断:$L_p < \frac{V_{in\_min}^2 \times D_{max}^2}{2 \times P_{in} \times f_{sw}}$为DCM,之为CCM。$f_{sw}$建议65kHz~100kHz。 **3. 变压器设计核心参数** - **匝数比$n$**: $$n = \frac{V_{in\_min} \times D_{max}}{(V_{out} + V_f) \times (1 - D_{max})}$$ $V_f$为二极管压降(0.3~0.7V),$D_{max}$取0.4~0.45 - **原边电感$L_p$**(DCM模式): $$L_p = \frac{V_{in\_min}^2 \times D_{max}^2}{2 \times P_{in} \times f_{sw}}$$ - **磁芯选型**:按$A_e \geq \frac{L_p \times I_{p\_peak} \times 10^4}{B_{max} \times N_p}$计算,$B_{max}$<0.3T **4. 功率器件选型** - **MOSFET**:耐压>$V_{in\_max} \times 1.8$,电流>$1.5 \times I_{p\_peak}$ - **输出二极管**:耐压>$1.5 \times (V_{out} + n \times V_{in\_max})$,电流>$2 \times I_{out}$ - **RCD吸收电路**: $R_{clamp} = \frac{(V_{clamp} - V_{in\_max})^2}{0.5 \times L_{leak} \times I_{p\_peak}^2 \times f_{sw}}$ $C_{clamp} > \frac{V_{clamp}}{R_{clamp} \times \Delta V \times f_{sw}}$ **5. 控制环路设计** 采用TL431+光耦馈,补偿网络设计: ```c // PID补偿器示例(C语言伪代码) double compensate(double error) { static double integral = 0; double Kp = 0.5, Ki = 0.01, Kd = 0.1; // 需实际调试 integral += Ki * error; return Kp*error + integral + Kd*(error - prev_error); } ``` **6. PCB布局关键** - 初级/次级间距≥8mm(加强绝缘) - 高频环路最小化(输入电容→变压器→MOSFET) - 馈走线远离功率元件 - 地平面分割(功率地与信号地单点连接) **7. 安全与EMC设计** - X电容(0.1~1μF)与共模电感抑制传导干扰 - Y电容(2.2nF)连接初级/次级(跨接安全电容) - 热敏电阻(NTC)限制浪涌电流 - 输出过压保护(OVP)阈值设为$1.2 \times V_{out}$ **调试要点**: 1. 上电前检查Vds波形(避免雪崩击穿) 2. 满载测试变压器温升(<65℃) 3. 环路稳定性验证(相位裕度>45°) 4. EMC预测试(150kHz~30MHz传导扫描)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