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语言交流的深层奥秘
1. 引言
在语言交流中,说话者使用的语言对象远远不足以决定其话语对交谈所做的贡献。就像Levinson所比喻的,话语并非所描述场景的真实模型或“快照”,其编码内容仅仅勾勒出说话者的意图和听者的感知。语用学的基本问题在于,语义内容、语境信息和一般交际压力如何相互作用,引导交谈参与者填补这些勾勒出的内容。具体包括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语言使用者如何表征话语语境,哪些语境方面对交流至关重要;二是我们常常“言外有意”,是什么原则指导这种语用充实,语义值(意义的常规方面)如何促成和限制这种充实。
2. 语境建模
Robert Stalnaker开创了用“共同基础”(语境集、会话记录)概念来建模语境的工作。共同基础被定义为:对于语境C,其共同基础是所有交谈参与者为了交谈目的而相互公开同意视为真实的所有命题的集合。这个概念涵盖了所有信息,包括世界知识、关于当前位置和目标的即时信息、彼此的信念等。共同基础是一个共享的公共数据结构,虽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通常是每个参与者对其有各自的理解,但参与者会表现得好像自己的表征是唯一的,并根据与他人的差异调整理解。
我们期望话语相对于共同基础进行解释,共同基础也会对新事件(包括语言事件)做出响应,它既受语言塑造,也塑造着语言。更新共同基础的任务可以看作是说话者和听众合作解决的协调问题。
此外,虽然Stalnaker的语境模型理论上应能涵盖所有信息,但将语境分解为各个部分往往是有用的。例如,Montague和Kaplan用包含说话者、听话者、时间和地点的元组来建模部分语境,主要用于解释索引词;Karttunen等人推动了关于如何使用结构来建模话语回指的研究;还有相关方法试图预测信息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