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Dify 的最新版与社区实践中,多模型协作已经成为提升质量、覆盖不同任务类型、优化效率的重要手段。所谓“多模型协作”,是指在同一个工作流中,组合使用两个或多个不同模型(可能精度、速度、能力不同)来承担不同职责,比如一个模型用于快速分类,一个模型用于深度生成;或一个模型校验,另一个生成。正确设计这种协作模式,可以让系统既快且稳,既强且灵活。
本文将系统探讨:
-
多模型协作为何有用
-
哪些场景适合使用多模型协作
-
多模型协作的设计策略与结构模板
-
实战示例流程设计
-
常见问题与优化建议

一、多模型协作为何必要
多个模型协作带来的好处包括:
-
性能-精度的权衡:速度快但准确性一般的模型用于初筛 /分类/过滤;高精度但成本或响应时间较大的模型用于深度生成/分析。
-
不同任务分工:一个模型处理文本分类/意图识别;另一个模型做摘要、生成、翻译等。
-
冗余与校验:某些任务希望模型生成内容并有另一个模型进行校验 /纠错 /一致性检查,提升质量与可靠性。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1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