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能仓储的包裹检测项目时,曾被YOLOv8的“边界框偏移”逼到崩溃:快递盒明明在画面中央,模型框却总偏出1-2个像素,叠放的包裹更是“框粘框”——标注的是A包裹,框却把旁边的B包裹也圈了进去。原模型的定位AP始终卡在72.3%,勉强达到业务要求的“框准率≥90%”,但漏检和误检率一到高峰期就超标。
后来给YOLOv8的检测头加了“预测校准”模块,没改Backbone和Loss,仅在检测头里增加二次修正逻辑,定位AP直接冲到75.2%,包裹检测的框准率提升到95%,叠放场景的误检率从18%降到11%。这篇文章从实战角度,把“预测校准的设计逻辑、YOLOv8改造细节、实测效果”讲透,代码可直接复现,新手也能跟着优化出“框得准”的模型。
一、先揪根:YOLOv8边界框不准的3个核心原因
很多人觉得“框不准”是Anchor没调好,反复聚类锚框却没效果——其实问题根源在检测头的“预测逻辑缺陷”:YOLOv8的检测头只做“一次回归+直接输出”,没考虑预测过程中的误差,导致边界框和目标真实位置脱节。
1.1 缺陷1:Anchor-Based的“先验框不匹配”
YOLOv8虽说是Anchor-Free,但本质还是用预设的“参考框”做回归起点。如果参考框和目标真实形状差异大(比如细长的快递盒 vs 方形参考框),模型只能通过回归分支“强行拉拽”坐标,结果要么框偏大,要么框偏移,尤其是小目标(比如手机大小的包裹),偏移更明显。
1.2 缺陷2:回归分支与分类分支“解耦不彻底”
YOLOv8的检测头用“分类+回归”双分支,但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5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