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做智慧交通项目时,卡在一个棘手问题上:傍晚逆光场景下,YOLOv8检测路边车辆时,总把树木阴影、广告牌反光误判成“车辆”,复杂背景下的AP始终停在62.3%——翻了特征图才发现,原网络提取的特征里,“树木边缘”“广告牌色彩”这些无效信息的响应值,居然和车辆轮廓差不多。
后来给YOLOv8的Backbone加了“空间+通道”双分支注意力(DualAttention),没改Head和Loss,也没堆模型尺寸,复杂背景AP直接冲到67.2%,误检率从21%降到13%,连逆光、雨雾这些极端场景都能稳定识别。这篇文章就从实战角度,把DualAttention的“设计逻辑、YOLOv8改造细节、实测数据”讲透,代码可直接复现,新手也能跟着优化出工业级模型。
一、先揪根:YOLOv8复杂背景拉胯的核心原因
很多人觉得“复杂背景检测差”是模型不够大,盲目换YOLOv8-X甚至YOLOv9,结果AP没涨多少,速度却砍半。其实问题根源不在模型尺寸,而在特征提取的“精准度”——传统YOLOv8的注意力机制太“单一”,挡不住复杂背景的双重干扰:
1.1 干扰1:空间维度——无效区域“抢镜”
复杂背景里,目标(比如车辆)往往被树木、建筑、光影分割,YOLOv8的普通卷积会“一视同仁”地提取所有区域特征,导致“树木纹理”“广告牌文字”这些空间干扰特征,和“车辆轮胎”“车窗”的有效特征混在一起,模型分不清谁是主角。
比如逆光场景下,车辆一半在阴影里,一半被路灯照亮,原YOLOv8的特征图上,阴影边缘的响应值比车辆车门还高,直接把阴影误判成目标。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