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现实的连接及语法规则探究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其与现实的联系以及语法规则的本质一直是引人深思的话题。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语言与现实的连接方式、语法规则的特点以及语言的意义和目的等方面的内容。
语言与现实的连接
语言与现实的连接是通过词语解释来实现的,而这些词语解释又属于语法的范畴。这使得语言保持自足和自主。思想与现实的一致,如同所有形而上学的事物一样,其(预先设定的)和谐可以在语言的语法中找到。我们常常认为思想与现实存在某种一致性,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用“图像性”来替代“一致性”这一说法。不过,图像性并不等同于一致性。在宽泛的概念下,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任何事物的图像,只要我们扩展“图像”的概念。但如果不扩展,我们就需要明确什么才算是某事物的图像,以及什么是图像性的一致、形式的一致。
例如,我们说一个投影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与被投影的事物有某些共同之处。这其实意味着我们在扩展“有共同之处”的概念,并使其等同于投影的一般概念。然而,说命题与现实的一致(和不一致)是通过任意的协调来创造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种协调难以表达,如果通过另一个命题来表达,我们并不会有实质性的收获;如果通过现实来表达,那么现实必须已经以特定的方式被理解和表达。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指着一个命题和一个现实说“这与那相符”,只有已经被表达的内容才能与命题相符,不存在对命题的指示性解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些例子。仅仅学习汉语的声音序列,并知道它在识字课本中与某个特定的图片相邻,并不足以让我们用汉语描绘事实。同样,如果我们忘记了一门语言,即使在特定场合想起了常用句子的声音组合,也不一定能理解其含义。当我们问某人“你怎么知道你描述的词语能表达你所看到的内容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