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摘要:原理、方法与实践
1. 文本摘要概述
在人类交流中,将大量信息以简短形式呈现是很常见的。文本摘要可能需要遵循一些要求,例如长度限制,摘要的字数或句子数量可能会受到约束;还可能需要根据受众进行个性化定制,如为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和非专业人士总结深度学习讲座,内容会有所不同,产品操作手册中的摘要和广告中的摘要也存在差异。
人类生成摘要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理解文本内容、确定内容中哪些部分重要且相关、生成能捕捉文本关键信息的摘要。不过,人类不一定会按顺序依次完成这三个步骤,但这些是理解摘要底层组成部分的有用机制。
2. 文本摘要中的歧义
文本摘要中的歧义核心在于互文性概念。互文性指的是两段文本之间的关系,常用于机器翻译的平行语料库就是一种互文语料库,因为源文本和目标文本表达相同的意思,只是语言不同。摘要则是互文性的一种特殊情况,它传达参考文本的部分意思,且是关键部分。因此,摘要和参考文本之间存在单向蕴含关系,即摘要可由参考文本推出,但反之则不成立。
在摘要过程中,需要决定参考文本中的某条信息(短语、句子等)是否重要到值得纳入摘要,这种信息选择的过程就是摘要中的歧义所在。
不同类型的摘要具有不同的功能,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 长文章摘要 :当读者没时间阅读原文时,摘要能提供简洁信息,如研究论文的摘要。若用一句话描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可参考维基百科的第一句:“《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威廉·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讲述了两个命运多舛的年轻恋人的故事,他们的死亡最终使敌对的家族和解。”
- 评论摘要 :评论常对电影情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