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隐式交互:概念、技术与应用
1. 有形界面与普适计算的发展
在如今的数字时代,与数字数据的交互方式不断革新。通过“可抓取”或“有形”界面来操纵物理制品进行交互的方式得到了提出。早期,像 Bishop 的 Marble Answering Machine、Jeremijenko 的 Live Wire 和 Wellner 的 Digital Desk 等,将抽象数据实体与日常物理对象和表面相耦合的方法,启发了有形界面研究的发展。如今,物理制品既被视为数字信息的表示,又可作为控制手段,实现了表示与控制在物理制品中的无缝集成,使得输入和输出设备合二为一。
这种有形界面的应用场景广泛,例如在建筑与景观设计分析、使用类似砖块或三角形瓷砖的对象形状建模界面等“具身交互”中,输入和输出融合到了物理对象的操作中。
普适计算的愿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因软硬件技术的缺乏而未能实现,但约十年后,随着技术进步和数量增长,它变得可行。全球各大高校纷纷开展普适计算的相关项目,各国和国际研究资助机构也推动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尽管最初该领域存在诸多不明确的术语,但现在正从分布式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的基础上逐渐整合,并开始在技术期刊、会议、研讨会和教科书中规范其科学关注点。
2. 隐式交互的概念
2.1 隐式交互的定义
随着技术的进步,嵌入式计算技术的小型化、无线通信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等全球网络的演进,普适计算的愿景得以实现,技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传统的交互方式(如通过键盘)在面对大量小型、嵌入式和移动设备时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让计算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交互方式必须超越传统的显式交互,向隐式交互转变。
隐式交互:技术分类与应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