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和挪威学业韧性与非韧性学生研究
在教育领域,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SES)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众多研究表明,社会经济资源丰富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取得成功的机会更高,而来自较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学生则更有可能学业表现不佳,完成中学和高等教育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许多来自社会经济弱势背景的学生在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学生被称为学业韧性学生。本文将聚焦瑞典和挪威八年级学生,深入探讨学业韧性学生与非韧性学生在自我信念、学校归属感以及学校和课堂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学业韧性:教育不平等的映射
早期对韧性的定义更多地关注个体特征,但如今的研究逐渐转向认为韧性可能源于个体外部因素。在教育环境中,学业韧性指的是学生在面临不利环境或背景的情况下,仍有较高的学业成功可能性。根据不同的定义标准,可将韧性分为低阈值韧性(比经历相似风险的同龄人表现更好)和高阈值韧性(与未经历风险的同龄人表现相当)。
近年来,类似学业韧性的概念如学业浮力也逐渐出现。学业浮力主要指学生应对日常挫折、挑战和压力的能力,与韧性所涉及的长期逆境有所不同。学业韧性可以被视为学校系统不平等的副产品,因为韧性学生往往来自社会、文化或经济不利的环境。这一概念与教育公平和平等密切相关,尽管在文献中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存在相似和不同之处,但它们都旨在探讨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国际大规模评估研究(ILSA)的数据常被用于从变量中心的角度研究教育公平。在这些研究中,学生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移民背景或学校特征与学业成绩相关联,以衡量教育公平程度。近年来,研究人员也开始利用ILSA数据研究全球各国学生的韧性。在这些研究中,学业韧性学生的定义通常是成绩高于一定阈值,且家庭
瑞典与挪威学业韧性比较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