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中的敏捷实践与关键考量
1. 敏捷开发中编程的重要性与简单设计
在软件开发领域,模型与代码之间常存在巨大脱节。有专家指出,一些建模人员由于缺乏编码经验或技能,构建出无法转化为代码的非法模型。因此,敏捷开发倡导者强调编程在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即实际生产可用软件。
极限编程(XP)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推行简单设计、自动化测试优先开发和重构这三项实践,以实现技术卓越。简单设计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不预先考虑未来需求,针对当前需求开发特定解决方案;二是易于更改,代码意图清晰、元素最少且无重复。
若仅专注于当前功能编码而不做未来规划,当新功能出现时,就需要对代码进行检查和重构,以降低变更成本。这三项实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系统。简单设计可减少测试工作,持续测试能缩短交付时间,测试与编码的交织让开发者和测试人员更好地理解代码,自动化测试套件使开发者更放心地进行重构,重构则能让设计从代码中自然浮现并不断演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进行前瞻性设计,而是要在两者间找到平衡。传统方法往往忽视重构,而重构可能是实现敏捷性的最重要技术因素。缺乏重构,软件会随着变更而退化,导致变更困难、响应能力下降。
2. 大爆炸式与增量式开发对比
尽管增量式和迭代式开发已被提倡多年,但许多组织仍倾向于大爆炸式方法。有人认为增量式开发会导致次优结果,他们觉得若能一次性把所有事情做对,会更便宜、更好、更快。但现实中,这种“如果”很难实现。
增量式开发的优点是能提供持续反馈和快速取得成果,缺点是可能导致次优和昂贵的返工。信息工程(IE)是典型的大爆炸式方法,它基于数据比流程更稳定的错误假设,前期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规划,交付周期长且反馈有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2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